//原來唔少劏房戶都反對「共住」生活,今次研究令政府更了解劏房戶嘅需求,有助改善過渡性房屋政策,但治本都係要多覓地建屋~//
公開大學一項研究指,過渡性房屋雖可解燃眉之急,但大多受訪劏房戶拒「共住」,冀盡快獲編配公屋。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單位主管呂卓倫指,有劏房戶單位僅90呎,住了一位媽媽和她兩位小朋友:「一張上下架床,上面擺放了很多雜物,空間可能只是關上門後,那個小小想接近8至10平方呎的小空間,在那裏活動,你想像得到非常擠迫。」另一個居於荃灣的劏房家庭,只有媽媽和兩位女兒,最擔心夜晚下班回家,因大廈公共空間,長期有不同陌生人,包括疑是吸毒人士。
公開大學聯同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去年12月與15位劏房住戶進行深度訪談,探討他們的居住問題及對過渡性房屋的期望。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岑俊達博士指,9成受訪者拒共住,因憂慮與陌生人共住,共用廚廁易生爭拗;6成指過渡性房屋需鄰近現有居所,因不希望小朋友跨區上學;三分二望可於過渡屋住到「上樓」為止。至於過渡房屋的租金,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租金5000元以下最合適。
研究團隊認為政府必須以增建公屋為目標,重新維持3年上樓承諾;並要增加土地供應、解決住屋問題。他們建議,必須短中長期多管齊下,短期內興建過渡性房屋,中期改變現有建築物用途,如發展空置學校及工廈等、長期方法可考慮填海或開發熟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