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副校長任命風波所引發的連串爭拗,著實令人感到厭倦不堪,無論最終誰是誰非,港大都註定是輸家,無可避免要賠上校譽。在爭拗當中,不同立場的校友均進行了所謂的聯署行動,而近日就有一宗有關「反對衝擊校委」聯署涉嫌造假的指控。
抹黑較「被聯署」更恐怖
泛民組織、思政築覺日前在facebook轉載一名聲稱是港大建築系本科及項士畢業生的貼文,題為「不澄清不快」,指沒參與聯署,又稱對於有人擅取自己名字及資料會保留一切追究權利云云。結果,事件發酵後,網上輿論馬上一面倒指向「反對衝擊校委」的聯署人。然而,大概沒有人留意到,所謂的「人證」,就只是沒有具名的人與被隱去頭像的facebook戶口截圖。
類似這類「憑口講」的指控,在港大副校長任命風波裡頭已非首次發生,猶記得今年初,資深傳媒人劉進圖便曾在專欄裡說:「一些極具影響力的政府人士更親自致電若干港大校務委員,要求他們否決遴選委員會成員一致推薦陳文敏任副校長的建議」,然而,事情發展下去,未見任何人證與物證,更陸續有校委表示無收過所謂極具影響力人士的任何電話,究竟「政府中人致電校委」這件事是真確抑或虛構,根本就得不出答案。但即使不建基於事實,許多人自此將政府和干港港大院校自主劃上等號。
需知道,類似的指控涉及誠信,性質其實頗為嚴重,如果思政築覺所提及的畢業生是真有其人,「被聯署」事件是確有其事的話,那麼,「反對衝擊校委」的聯署發起人便有走出來道歉的責任。不過,大前提是思政築覺作出有關指控前,理應拿出證據來,否則這類有礙他人或其他團體誠信和名譽的指控,只能歸類為抹黑了。
是非判斷豈能立場先行
過往一段時間,香港受到政治化氛圍籠罩,在是非的判斷上,不同陣營中的一部分人均採取了「立場先行」的態度,是與非竟然顯得相對次要,這確非文明社會之福,甚至乎可以說是教人感到悲哀。
如若有一天,香港淪為一個「只需指控,無需證據」也可以入罪的地方,那麼,還有公義嗎?還有法理嗎?還可以自詡文明嗎?
原圖:思政築覺facebook/明報截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