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大校長和教育統籌局局長的港大校委會成員李國章,日前接受某電視台節目訪問時批評,《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沒有求證就指控他找中間人,勸退被指是人選的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
李國章稱:「現在陳文敏已澄清我並沒有這樣做,為甚麼劉進圖作為備受尊敬的新聞工作者、明報的前總編輯,可以犯上基本的新聞學錯誤?新聞學的入門課,就是你需要核實消息來源,為何沒有致電我問『你有做過嗎?』」
李國章有此指控,當事人劉進圖又如何回應呢?他向記者表示:「寫評論文章前,不是事必要找他(李國章)回應。而且我文章內容很清晰,我並不是說他打電話找陳文敏,我只是說有建制派的校委想到這計謀出來,通過一個中間人,而陳文敏亦承認有中間人找他勸退。」
由記者問回應就足夠?
他事後又致電記者補充,強調:「我做評論員只要字眼小心,以誰人誰人為首的建制校委,想了策略怎樣做,我未必須具體交代哪名校委打電話,但做新聞的同事,他們想『畫公仔畫出腸』,他當然逐個逐個問『是不是你,你有沒有份?』梁智鴻有回應,李國章亦有機會回應。」
事件誰是誰非,一時說以說清。劉進圖一直以自己所寫的是「評論」為由,堅持不必事事找文章中所指控的涉事人士回應。其實,問題的源頭十分清晰,到底劉進圖所寫的,算不算是「評論」?
我想,未必需要讀過新聞學或做過傳媒工作者的人都會認同,一篇「評論」之所以可以稱為「評論」,大前提是其分析、推論和預測,都是建基於「事實」。評論內容當然不必、亦不可能百分百完全是既定「事實」,有些時候,一些原本將會發生的「事實」,亦可能因為「評論」刊出後而改變,但前提始終是,所謂的「評論」有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事實」作為依據。
劉進圖評論的「事實」何在?
劉進圖文章中的「事實」是甚麼呢?他說:「為了消除訴訟風險,以李國章、梁智鴻為首的親建制校委絞盡腦汁,想出了一條計策,就是委託一位重量級中間人游說陳文敏,希望陳文敏同意收到任命通知後馬上請辭,換取校委會按慣常程序接納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以保存雙方顏面云云。」
劉進圖所寫的是「事實」嗎?李國章已嚴厲否認,劉進圖又能否提出其他證據,證明自己所寫的乃「事實」?其實,觀乎劉進圖的行文及遣詞用字,他寫的,並非甚麼「評論」,而是「消息」、是「報道」、是「收風」!那麼社會就有權問:「風,從哪裡來?是否可靠?」
你堅持自己寫的是「評論」,即上述援引的一段是「事實」了。請問一句,劉進圖憑甚麼認定自己所寫的就是「事實」?若這個未經證實的「事實」,原來只是子虛烏有的「創作」,那麼所謂的「評論」又從何說起?分析還成不成立?還客不客觀?
非首次以「消息」作「評論」
這些問題,劉進圖作為資深傳媒人,實在有必要解答。尤有甚者,今次已非劉進圖在港大遴選副校長一事上,藉「評論」為名,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劉進圖今年二月已曾撰文,指「一些極具影響力的政府人士更親自致電若干港大校務委員,要求他們否決遴選委員會成員一致推薦陳文敏任副校長的建議,港大的學術自主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當日,文章刊出後,多名港大校務委員會成員都重申,沒有所謂的「極具影響力的政府人士」致電給他們,而至今亦沒有校委確立劉進圖的文章內容是事實。
對不起,請恕筆者大膽,如此看來,劉進圖那些涉及港大副校長遴選的文章,無疑是「小道消息」多於「評論」。根據已知的「事實」,筆者姑且「評論」一下:到底是否有人利用劉進圖的身份和名氣去散播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指控?到底是否有人想藉此「炒」起事件,令到社會繼續不得安寧?這些可能,所有市民,不管是不是港大中人,都實在值得深思。
原圖:RTHK、無綫新聞截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