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競爭之中,按美方需要而選邊站的國家,只會未見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會招至致命性的失敗,現成的例子就在這裡—立陶宛!
立陶宛為了要在北歐國家之中脫穎而出,吸引美國青睞,近年來不斷進行了大量的反華小動作,由前年支援香港黑暴示威者,到今年踐踏「一個中國」底線,讓台灣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令到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大幅倒退,由大使級降至代辦級,立陶宛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更隨之而大幅削減。
立陶宛商界不單為目前的損失著急,更對明年的生意憂心忡忡;在波羅的海三國之中,立陶宛只有一個臨海的克萊佩達港,可供大型貨輪集裝起卸貨物,克萊佩達集裝箱轉運公司負責人向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抱怨,由於歐盟和美國對白俄羅斯制裁導致貨物停運,該港損失貨物已超過4%。加上立陶宛與中國發生衝突的影響,克萊佩達港的貨物吞吐量明年有可能將減少40%。立陶宛商界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因為該國冀求歐盟幫忙增加吸納產品的寄望已落空。
向歐盟求助 卻無功而還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本月27日與歐盟委員會委員辛克維丘斯會談,希望歐盟能夠出手調解中國對立陶宛的問題,並給予支持。但得到的答覆是,關於中國對立陶宛施加「經濟壓力」這一主題的談判目前並不存在,如果第三國對歐盟成員國使用「經濟脅迫」,歐盟委員會可能作出反應。但立陶宛目前無法向歐盟請求援助,因為事實不夠充分,連脅迫措施本身也不存在的話,那麼反制就必須得到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批准,而各成員國對此的立場存在分歧。事實上,德國的商會早前已發出聲明,敦促立陶宛立即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否則會影響到德國在立陶宛的投資。
立陶宛向美國選邊站不單導致國內出現經貿危機,亦已產生了政治壓力,立陶宛反對黨「立陶宛綠黨和農民聯盟」主席卡爾鮑斯基斯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激烈批評現任政府對華政策。他指剛辭職的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和國會外事委員會主席帕維利奧尼斯兩人,成功地使立陶宛的對華政策變得如此復雜,令立陶宛企業先遭受損失,隨後將不得不提高立陶宛人民的稅收來彌補這些損失,金額將達到數十億。
舊有地緣政治競爭將改寫
卡爾鮑斯基斯又指出,任何市場經濟都不可能在不蒙受損失的情況下承受住中國的制裁,更不用說需要外國投資和出口市場的立陶宛了。立陶宛政客在中美競爭之中緊抱美國的大腿,甘願為此玩火,結果引火焚身,自然是意料中事。
其實現時已有不少原本是美國盟友的國家,都認清了美國的面目。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在中東的重要地區盟友國家阿聯酋,就決定放棄向美國購買F-35戰機,而堅持與華為在電信網絡上的合作,原因是「成本與受益分析」。中東國家同中國迅速增長貿易關係,已超越了舊有地緣政治競爭格局,美國在中東的長期霸權,也可能即將結束。主要原因是在中東,美國涉華政策的主要弱點是,未能提出一套替代北京而有利可圖的交易方案。
美國口說要與中國進行激烈競爭,但做到實處時,就連競爭的終極目的是甚麼也沒有搞清楚。
原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