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幾個朋友聊他們的生意經,有人問,你們覺得疫情過後,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會是什麼?另一位答說,你去考慮市場需要什麼,怎不考慮下,你需要一個怎樣的市場?…恰巧,筆者最近看到兩則港人北上的成功故事,在此一併與大家分享。
28歲的阿聰從中大信息工程學系畢業後,於2015年與同學在本港成立初創企業,研發智能行李箱,卻遇上人才、資金等瓶頸,遂把研發中心北移至深圳前海,利用區內城市優勢,在深圳成功覓得一條工業「資、研、產、儲、銷」產業鏈,如今他已經完成A輪融資,總股值達1億元人民幣。
80後港青阿源大學畢業後,面對兩條路,一是在港任職,一是北上廣州,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選擇了後者。之後,他又幾位合夥人將迷你倉概念引入內地市場,從廣州起步,已經開到第七間分店;下一步,是繼續擴大內地生意版圖…
有無想過,做行李箱、搞迷你倉,只要選對市場,都會發達?也許你會說,前人的成功模式後人難以複製,沒錯;但誰又說過,成功只有「既定模式」?筆者明白,萬事開頭難,但相較改革開放初期、乃至5年、10年前的先行者,如今港人以至整個香港,想要尋求機遇謀求新發展,所要面對的困難,其實未必有你想像中那麼「難」。
梁振英的一席話
昨天,「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趁成立一周年這個節點,舉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布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大聯盟總召集人梁振英表示,未來將着力推動本港與內地合作,並舉行一系列與大灣區相關的活動,例如青年北上交流團等;而大聯盟未來工作的三個階段,就包括考察大灣區和本港各項情況、向香港和廣東省內城市分別介紹彼此所需和優勢、以及做好對接,將機遇化作成果。
筆者在想,「萬事最難」的這部分,現在已經有人在幫你做了;剩下的,就靠港人以至香港社會,主動踏出第一步。誠如梁振英所言,香港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社會動盪和困局之後,隨着《港區國安法》推出及落實完善選舉制度,如今社會秩序漸復正常、議會之內也逐步擺脫內部干擾,重回正軌;纏繞香港的「結」會一個個解開,而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香港要抓住擺在面前的機會。
現在不把握 只怕日後「無艇搭」
的確,香港經歷大亂之後,最迫切需要的,是大治;而大治,一方面除了有效緩解困繞香港的住房、醫療等社會癥結外,另一大重點,應該是好好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至國家發展的大好機遇。其實,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讓我們看到,基本上全球在疫情之下還能發展得好的地方,就是中國,如果香港不去擁抱、把握內地發展的機遇,自身又要如何發展呢?尤其,擺在眼前的十四五規劃,已經為香港謀劃了「大把機會」,現在不把握,只怕「蘇州過後無艇搭」。
上述港人的成功例子,和梁振英的一席話,帶給筆者的啟示就是,其實香港依然有優勢,港人依然有能力,關鍵在於,只要找對路子找對市場,就有機會闖出一番新天地。成功不是必然,但勇於踏前一步,卻是必然條件;機會,是不會一直等你的…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8****49
3年前+85298****49
3年前+85298****49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