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教育局正修訂學校課程、培養學生的身分認同及國家觀念,並會向全港中小學派發一套內地發行、名為《我的家在中國》的國情系列書籍,作為「輔助教材」。楊潤雄表示,期望這套叢書不論是學生拿來閱讀,還是老師在準備教材時,都有更多資料可以參考。毋庸置疑,教育局此舉,立意和方式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對「教與學」給予了很大的「寬容度」,但深究一層,筆者認為依然有問題需要正視。
筆者看不同報道,有小學校長對今次教育局主動引進輔助材料表示歡迎,認為可以方便教師工作;另一名小學校長亦指,用內地教材都可以幫助香港學生擴闊視野,而且他相信在不少範疇上,國內講述國家的資料,會比外國出版社的資料更加準確和符合需要;但他同時提到一點,即這批書籍屬於「輔助教材」,校方不一定要使用,「學校點樣用就睇佢需要」。
筆者想到的問題是,從學校、教師角度而言,對於這套「輔助教材」,其實會不會也有點「無所適從」?——「用又得、唔用又得」,或者「想點用、想幾時用都得」?但若然如此,又是不是局方提供教材的原意與初衷?
「你用我不用」 效果好參差
顯然,局方所設想的教材使用情況,是基於「最理想」的一種;但問題在於,全港這麼多中小學,如果有的學校覺得反正是「輔助性質」然後不用,那教材豈不是變「廢材」?而且從教育角度,如果有的學校用、有的學校「用少少」、有的學校乾脆「束之高閣」,那麼就算一套內容質量好、全港都有的教材,最後收穫的教學效果其實也會很參差。
既然局方提供教材,目的是為了加強國情教育,那麼可能還應考慮,有沒有附帶具體指引或者要求,希望校方達至怎樣的具體教育效果?又或者,如果該套教材只是作為「輔助」,下次會不會幫學校揀選適合國情教育的統一、正規教材?
教育,還是嚴謹些好
筆者相信,局方的考量之中,一定包含讓學校「教學自主」的因素,筆者不反對,但問題是,「自主」不等於不能夠設置教學要求和目標,也不等於「完全自由發揮」,尤其事關國情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正確認知,還是嚴謹、慎重些好;現時大家都明白一份好教材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局方在此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完善些。
經過過去一段時間和各種社會事假,大家都知道,香港存在的種種社會問題,教育正是其中之一;筆者認為,處理教育問題、撥亂反正,始終是「從緊」好過「寬鬆」。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Happy21
3年前Happy21
3年前Happy21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