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與國家未必對立
本土與國家未必對立

 

特首梁振英最近呼籲警惕香港大學學生會官方刊物《學苑》及其編著刊物《香港民族論》中有關香港人「民族自決」以至香港「獨立」可能性的討論。結果一石激起千尺浪,連帶本土主義及「香港獨立」亦成為近日城中熱門議題。

眾所周知,香港人的本土意識很強,這個可從香港的歷史找到因由。首先,以往內地及香港實行不同的政治體制,內地是社會主義國家,港英政府則奉行資本主義,令兩地百姓在政治、生活、思想等都有相當差異。此外,香港的經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飛,兩地的經濟水平過去一段時間裡有很大的差異。香港人受惠於經濟起飛而變得富裕,使他們擁有很強的優越感,亦對內地的政權、人民有所輕視。港人對內地那種根深蒂固的輕視及隔閡,在回歸後亦無太大的改變。

「去中國化」匯入本土主義

回歸後香港出現衰退潮,香港人就將社會出現問題歸咎於中央及特區政府,抗拒「中國」的心態愈來愈強烈,亦刺激港人的本土意識。這時候,有人將「去中國化」匯入本土主義中,甚至鼓吹獨立,提出香港應與中國切割的主張。

但是,本土意識是本土主義的表現,而獨立是分離或分裂主義的表現,不能否認一個地方要求獨立是受本土意識的影響,但兩者並不能劃上等號。若將本土意識及爭取獨立劃上等號的話,也就是說將本土主義與國家主義放置於對立面。然而,兩者並不一定是對立,亦能同時並存。有很多西方國家,不同地區及省份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例如德國的巴伐利亞,是德國國內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省內亦有要求獨立的聲音,但巴伐利亞仍未有分裂出來。除德國政府不容許外,省內老百姓認為省政府被賦予高度自治權力,所以無需要獨立出來。

京滬本土意識亦強

實際上,本土主義是很普通的現象,甚至在內地部分城市都有出現。筆者有不少於北京及上海土生土長的朋友,他們的本土意識比香港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他們對本地人的態度會比較外地人好一點,操當地方言,也有當地人才明白的文化。然而,他們卻不會否定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也不會在外國人面前只說自己是北京人或上海人,而不是中國人。猶如本港某些傳統名校的學生,對學校有很強歸屬感,並以該校的學生身份為榮,但他們不會因此而否定自身香港人的身份。

同一道理,除廣東省外,香港與內地其他省份在風俗、人民生活習慣、語言、社會及傳統文化等都有相當差異,但這些差異是否需要提升至香港脫離中國層次呢?

原圖:takungpao

其他觀點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