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昨天(4日)在立法會提出五大立法建議,其中一項,是制定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新機制。消息一出,又惹得本地醫學界部分人士急急表態反對。奇怪了,為本港醫療系統引入合符資格的人才,既能紓緩前線醫生壓力,也惠及市民、病患者,不是好事嗎?都要反對?究竟所為何事?
據媒體引述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的說法,她憂慮外地及內地的醫學教育模式與香港完全不一樣,又以公立醫院曾經試過接收內地醫科畢業生為例,聲稱「英語水平、工作模式及知識專業需要磨合」云云。而醫學會會長蔡堅更批評今次方案是「中門大開」,取消醫生執業的統一和最低標準;又質疑制定獲認可的海外醫學院名單,「點樣分辨全世界邊啲醫學院可以獲認可」等等…
對於這些反對聲音,筆者質疑,「橫睇掂睇」、都似乎是衝著內地醫生、內地醫科教育而來?在主流反對聲音,是不是已經將「非本地培訓醫生」等同於內地醫生或者在內地接受培訓的醫生?若真如此,那恐怕是捉錯用神了!
須知道,能獲引入的非本地醫生,首先必須在獲認可的海外醫學院畢業、並取得專業資格;至於何謂「獲認可的海外醫學院」,按照政府建議,其實還會成立一個委員會來進行審核。換言之,畢業生的資格,要獲得本港專業人士認可;醫學院的資格,同樣要得到本港業界的認可。
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
再者,根據政府初步構思,「認可醫學院」的數目,大約會定在100間之內,那麼無論最後是80間又好、100間又好,筆者相信,能夠「上榜」醫學院,即使在世界範圍內,排名也必然不會低,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其專業水平未必比現時香港兩間醫學院差。有人一味反對、質疑,到底是太低估別人?還是太高估自己?
更重要一點,政府表明引入的海外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即是說,政府現在不是要找外國或者外地醫生來香港執業,而是希望吸收本身就出自本地、而又在海外學有所成的香港人回港工作。
香港醫療系統瀕臨爆煲
所以當有人急於將非本地培訓醫生拒之門外之時,筆者希望他們能秉持「醫者父母心」的態度,為前線醫護、病患者多著想一下。現時香港,每1,000人就只有1.9名醫生,許多專科病人或者長期病患者「有病難醫」,例如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醫生空缺率就達到四成,致使六成有需要的兒童不能按時完成評估。我們再讓真實數字說話,在香港公營醫療輪候系統中,例如九龍中耳鼻喉科和九龍東內科,有病人要等146星期(相當於2.8年)才有得「見醫生」;又例如九龍中骨科和九龍東眼科,病人也要分別輪候139個星期和132個星期,即亦是超過2年;甚至據聞另有一些輪候時間更長的專科,病人要等170個星期之久。
一味盲反「Say No」,好容易;但現在香港醫療人手短缺、前線壓力爆煲,大把病人「等住救命」,若不加快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反對之人又有甚麼好建議解決問題?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