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四個字,這些年大家一直在聽、一直在講,但其中所蘊含的「大文章」,許多港人港企可能還未必看得通、參得透。筆者在想,儘管深港合作的歷史由來已久,但過去可能更多是聚焦兩地政府間「大政策」的層面;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如果「深港合作」不能及時順應國家發展、科技進步,轉化為機遇、便利、互利共贏…那麼對許多人而言,恐怕還只是「鏡花水月」。問題是,要如何做起、從何做起,才能讓「深港合作」變成人人「有感」的實惠?
日前,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再出發大聯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和大灣區香港中心,就圍繞「深港合作」中的「創科合作」舉辦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就如何具體展開和落實深港合作建言獻策。主持研討會的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致辭時就提出,深港各界可用問題導向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以具體項目作為抓手」,尋找合作默契。
從數據流、信息流開始
圍繞這個思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建議,可通過「港深病歷數據流通」項目作為試點,從一點切入、打開局面,「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前主席戴北方則提出了「五流四制」的概念,他建議深港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以及「法制、稅制、科研體制、園區管理體制」上,加快合作規則的對接,繼續鼓勵企業以「在港孵化、在深成長」的模式發展壯大。
此外,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認為,深港要以兩地優勢,組建科研創新方面的「灣區隊」、「國家隊」以及「國際隊」,積極參與甚至主持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成員車品覺則希望,兩地能盡早實現數據雙向流通機制,不僅是「政府對政府」,還要打通「企業對企業」;特區政府前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也建議,可通過成立「大灣區信息技術協會」,在產業合作和信息合作上,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議;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則舉例指,比如智慧城市的規劃到招投標,深港兩地可以從源頭開始就一起推動…
要解決「小門未開」的問題
綜觀與會嘉賓的發言,其實大家都意識到,以深港兩地的優勢,合作起來可謂是「門當戶對、天造地設」,但現階段要集中力量解決的問題,是雖然國家政策的「大門」開了,但兩地間的「小門」卻還未開、「經脈」尚未完全打通,導致兩地未能同步互動。現在與會者們提出,不如就試試從病歷互認互通做起,從信息流互通、機制規則接軌做起,為兩地合作「舒經活絡」。筆者認為,這些可行性建議,無疑為兩地政府間下一步的具體行動提供了參考;接下去,就是執行力的問題,需要把「官產學研」四個方面解決好。
當然,深港合作絕不僅限於科創領域,對於眾多港人港企而言,筆者認為其實可以從上述種種建議中受到啟發,認真思考一下如何把握「融合發展」這一重大機遇,大家換個角度看,現在香港在疫情之下因為無法與內地城市通關,經濟復甦舉步維艱,是不是恰反證香港與深圳、與大灣區乃至其他內地城融合、互補的重要性呢?大家不如趁這段時間好好思考、研究一下,我們自身還有哪些優勢,可以在大灣區轉化為商機、生財之道,待到疫情過後,大展拳腳!
原圖:speakou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