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有多少人抹黑內地抗疫,有多少人想把疫情責任「甩鍋」中國並藉此無理打壓,似乎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就是在成功對抗疫情和重啟經濟之間,中國的確做到了非常有效的平衡。近日,紐約時報上一篇關於「中國出口逆勢飆升」的報道,引起了筆者的高度關注。其實,很多事情,無論外國政客嘴巴上說得多麼漂亮,最有發言權的始終是用事實說話;一場抗疫之戰,已經分出高下見真章。
筆者認為,紐時這篇報道,有幾個重點值得大家關注。例如報道提到,剛剛這個7月,中國的出口已飆升至歷史第二高水平,幾乎與去年12月創紀錄的聖誕高峰持平;中國從競爭對手中贏取了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疫情也讓中國處於比其他出口國更有利的地位」,而中國的優勢可能在「疫後時代」持續很長時間。報道還得出一個結論:不管是疫情還是特朗普政府,都不能阻止中國的出口競爭力。
外資考慮在中國擴張產業鏈
如果報道屬實,筆者會認為,中國內地在短短幾個月內能取得這樣的經濟成績,實在超乎想象。當初內地疫情有幾嚴重,大家都知;內地為控制疫情付出了幾大代價,大家亦有眼見,而現在的經濟數字所反映的客觀事實,筆者認為只說明一件事,那就是中國一直在專心做自己的事,沒有被外界的政治攻訐牽著走,所以,既沒有耗費抗疫時間,也為重啟經濟打下了基礎。
然而對於美國政府,這樣的報道卻似乎有些諷刺意味。猶記得為求連任而一直在疫情問題上卸責中國的特朗普政府,早前曾宣佈計劃,吸引在中國的美企回流,近期又對中國企業多番無理打壓,以顯示自己「有能力」遏止中國。在政客眼中,這些動作離不開政治因素、政治利益的考慮,但在企業眼中,最實際的其實還是自身的經濟利益。中國商務部早前就指出,從目前來看,內地不但沒有出現外資撤離、產業鏈供應鏈外遷的情況,反而因為穩定的營商環境,令許多跨國公司正考慮在中國擴張產業鏈。
與其打壓 不如合作
筆者想指出的是,當一個國家專心致力自己發展時,其勢頭不是一場疫情或者外界打壓就能按得住的;再者,國際社會間的競爭本是平常事,但今時今日,如果還要靠打壓、遏止對手才能讓自己強大,這招數會否太過時、本身就是一種「虛弱」的表現?其實美國的民眾也好,政客也好,應該想想,中國強大起來,從來不是為了「打壓」美國;中國「衰弱」也不見得就會令美國變強大,那麼美國與其打壓中國,何不順勢而為、謀求合作共贏呢?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