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取捨敢抉擇 齊建宜居香江
知取捨敢抉擇 齊建宜居香江

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出席一個午餐會時發表了題為「土地──短缺、解決辦法及抉擇」的演講,他特別提到,在增加土地供應上,整個社會要有勇氣和理性地作出艱難的抉擇和取捨。「抉擇」和「取捨」,正正點出了增加土地供應的關鍵所在。

可以說,房屋問題,已成為了香港的「老生常談」。公營住屋方面,截至今年年中,公屋輪候冊上有逾二十三萬人正在輪候,而未來十年的公屋興建量,即使加上扣除收回再編配的單位,預計仍不可能完全滿足持續增加的人數。

私人樓宇方面,過往不時有論者提出要徵收物業空置稅,稱此舉有助「釋放」單位云云。然而,正如梁振英在演講中提到,私人住宅的空置率其實只有百分之四點三。百分之四點三是多少?根據資料,約為四萬八千個單位,而有關比率已屬近十年中最低。因此,空置稅的作用有多大,實在值得懷疑。

必須尋求共識增土地供應

既然此計不通,找尋新土地似乎已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最主要方法。

事實上,現屆政府上任一年多以來,一直視房屋問題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並為此推出多項房屋及土地政策。

為了遏止樓價升溫,政府在去年底及今年初連番推出樓市需求管理的措施,包括:加強額外印花稅,新購入的樓宇若在三年內轉手便需要徵稅百分之十至二十不等;開徵買家印花稅,非港人在港買樓,需額外繳付百分之十五的買家印花稅;收取雙倍印花稅,樓價二百萬元或以上買賣的印花稅將會倍增,最高達百分之八點五。

針對土地短缺問題,今年初的施政報告拋出了「新十招」,從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包括將三十六幅合共二十七公頃的「政府、機構或社區」及其他政府用地,經城規程序改作房屋發展;將十三幅共五十七公頃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改作住宅用途;適度提高未批出或撥用的住宅土地的發展密度等。

瞄準長遠房屋發展,現屆政府剛上任即宣布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會經過多次會議後,月前已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 建設家園」的諮詢文件,文件推算出本港未來十年的房屋總需求量為四十七萬個單位,並就此提出了加碼增建居屋等多項建議。

不過,正如梁振英所言,有關工作的難度「十分大」。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是現屆政府努力落實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時,便曾遇到部分人士大力反對,該批人士有的要求不遷不拆、有的要求復耕、有的則要求更高的補償額或原村重置,甚至是出現了有聲音稱此計劃是「深圳富豪後花園」。

又例如是維港外填海,基本上是不會影響到現有的居民,但卻又遭到保育人士的反對。

即使是旨在遏制不良炒風的樓市「雙辣招」,亦因為在某程度上被質疑影響地產代理的生計,一度出現兩萬名代理上街遊行要求「撤辣」及「減辣」。

更令人心傷的是,在覓地的過程中,有政客妄顧事實,以近乎莫須有的手法,企圖給政府砌上「盲搶地」的罪名。

勿抱各家自掃門前雪心態

凡此種種,充分說明了縱然現屆政府盡力也落力的想盡辦法,以至是絞盡腦汁想協助市民置業安居,但任何的政策,總會影響到一部分人的既有利益又或會改變到他們現有的生活。要想出一項沒有影響任何人的政策,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社會大眾要做的,其實正正是梁振英所提到的「抉擇」和「取捨」。

所謂的「抉擇」和「取捨」,依筆者看法,其實先是要學懂權衡輕重。有得必有失,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事皆有利必有弊,我們若希望解決房屋問題,建設宜居的香江,就必須敢抉擇,知取捨。只要最終的結果是得比失多,那失去一點點又是否真的是不可接受?

若任何人皆只抱著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那麼,土地缺乏的問題,便沒有解決的可能。

圖:網絡圖片

其他觀點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