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日前正式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具體文件,中央賦予深圳在科創、文化、法治、公共發展等方面的新任務、新定位,文件中的一句「有利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則更為觸動港人的神經。此話一出隨即引來多方猜測,擔憂是否意味着「中央已經放棄香港」「以深圳取代香港」等。筆者認為,雖然現時香港的發展的確有所失色,但俗語說「爛船總有三分釘」,目前還看不到諸如上海、深圳等內地發達城市能在短時間內超越香港,但筆者同時必須指出,套用內地官媒的一句話,香港雖有不錯的家底,但絕對經不起肆意折騰、揮霍。
一家之主不能坐視不理
回歸之後的香港重新融入中國這個大家庭,在「一國兩制」的保障下依然煥發着生機與活力,各種優勢和地位不但沒有弱化,反而不斷得到鞏固。然而回顧過去的22年,香港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多番出現因政治議題導致的社會撕裂、爭拗,而眼下更是正在經歷「最艱難時刻」。大家必須看到的是,正當香港苦陷內耗、發展停滯之時,內地許多城市卻在專注發展、奮起直追。如果以擬人化來看待這種關係,回歸後的香港無疑是這個大家庭裡最有能力、有本事、最出色的孩子,因此也最有地位和身份。但大家要反思,如果這個孩子恃着自己有地位、身份特殊就任性妄為、行了歪路,以至連累整個大家庭,甚至去到要「拆散頭家」的地步,那麼一家之主又豈會坐視不理呢?
這個比喻或許會讓不少香港人「不舒服」,但筆者旨在闡明的一個基本道理是,無論多麼有實力、有地位,都絕對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資本。請大家反思一下,香港現在除了金融、地產、服務業,還有什麼是具有絕對競爭力的呢?筆者之前聽香港一位經濟學者舉例分析指出,內地城市目前還無法超越香港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香港在許多領域都擁有先進的制度優勢,例如在金融方面,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和資本自由進出等,是難以取代的。但筆者要請大家深思,這些優勢難道一成不變、永遠存在嗎?
國家支持香港 不是為「索取」
事實上在香港回歸之前,中國內地已經改革開放了將近20年,無論社會、民生、法治都在不斷進步;香港回歸之後,的確令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增,但如果單憑這一點就以為「內地靠香港」,那就大錯特錯了。就以深圳為例,最新經濟數字顯示其GDP總量近年已經超越香港,而且筆者要提醒大家留意,反倒是國家一直在給予香港許多優惠政策,例如香港稅收不用上繳國家、港人北上就業、創業、生活享有多種國民待遇等等。換句話說,國家支持香港不是為了「索取」,而是為了讓她更加「有地位」。
真要香港「死」在我們手裡?
以香港現時的情況,的確已經到了經不起折騰、內耗的境地。當然,筆者絕對認同香港人有熱忱、有理想,但大家要明白,當一個社會連發展的步伐都停滯的時候,所謂「追求、爭取」的各種訴求都可能淪為空談,更遑論「地位」、「優勢」。事實上自修例風波愈演愈烈之後,筆者就聽到兩種令人極為擔憂的論調:一是「攬炒」、二是「要打殘香港經濟」、亦即「自殘」。筆者認為,前者等於要挾勒索、後者更是對己對人都極度不負責任,兩種說法統統絕不可取。
筆者懇請大家放眼看看我們的家園,香港有今天,是數代前人通過艱辛努力、默默耕耘換來的;今天的香港,也不只是屬於我們這一代。難道真的忍心讓香港「死」在我們手裡嗎?大家不要忘了,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不僅是堅韌不屈,還有包容、共濟。
原圖:商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