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和一些行家朋友都曾經提過,香港一些年輕人(包括學生)在參與街頭暴力、違法衝擊之後,不少人將一海之隔的台灣視為可以投奔的「理想地方」、「避風港」,甚至幻想著自己在香港為民主、自由「抗爭」過後,去到台灣會被當成「鬥士」「義士」而受到善待。但筆者要問一句,你們可曾想過在台灣人眼中,香港的年輕人又是怎樣的一種形象呢?筆者日前看過一則台灣政論節目的影片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要奉勸那些仍在參與違法衝擊的年輕人——別再心存幻想了!因為在外人眼中,你們並非高人一等。
「其實台灣並不是很喜歡香港人」
筆者所看到的這個政論節目,請來的嘉賓之一是台灣政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賴岳謙,他很坦率地指出,「其實台灣並不是很喜歡香港人」、「(一些年輕人)來(台灣)讀書的時候,素質也並不是非常好」,而且「香港的高等教育並不算普遍,所以香港人的素質也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高」;同場另一嘉賓也分析指出,香港人一直以來的優越感,很大部分原因是源於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講英文」,然而隨著大陸的崛起,香港人的「優越感正在快速流逝」;而且香港的堅尼系數(反映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標)更是高居全世界第三位,700多萬人中約有133萬是貧窮人口,對於一個發達社會而言這是「完全扭曲的社會結構」。
或許有人會認為,以上只是嘉賓的一家之言,但筆者要指出的一個客觀事實是,今時今日在外人眼中,香港和香港人已經沒有任何「自以為了不起」的資本;千萬不要幻想著去到台灣或是另一個地方就一定會被「奉為上賓」,而且恰恰相反,極可能還會被對方視為社會的包袱。事實上關於這一點,從早前的一些報道就可看出端倪。
流亡台灣的苦況
之前有報道提過,香港一連串違法衝擊之後,就有大約60名年輕人因為涉嫌違法而逃亡到台灣需求「庇護」,但去到台灣才發現現實「不似預期」,一方面有流亡者開始感覺到台灣政府的消極態度,另一方面網上也出現不少冷言冷語,甚至有人質疑「難道要全部香港人都救」?在這樣的處境中,莫說「庇護」,就連簽證也要逐月簽;想讀書、移民更是極為困難。筆者請大家在了解這些事實之後,再看看上文中台灣學者的言論就會發現,原來台灣政府也好,民間也好,並不是那麼「喜歡香港人」。大家試想,誰又會歡迎那些連自己生活的地方都可以打爛、然後逃之夭夭的違法嫌疑人呢?
另一個問題是,外界都已經清楚看到眼下的香港,競爭力正在逐漸流失,風光不再。筆者要指出的是,即使撇開政治議題,現時香港的經濟也正面臨最艱難時刻,第三季度至可能出現負增長,而全年經濟也可能零增長。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是不是還要任由這個家園繼續內耗、發展停滯呢?所謂「人窮志氣短」,若再不奮起直追,只會「再而衰、三而竭」,到那時,無論這個地方還是這裡的人,都只會更加被人看不起。筆者要呼籲,請廣大市民,尤其是年輕人都靜下來認真看一看、想一想,停止暴力對抗吧,不要破壞自己的前程,更不要破壞屬於所有香港人的家園。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