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搞風搞雨」、最終受讀者唾棄而再無實體版、只剩網上版的《壹週刊》,近日一篇關於「新移民呃綜擾、月入三萬」的報道,又再引起社會極大爭議。報道聲稱,部份從事飲食業的的新來港人士,要求僱主每日用現金出糧,令政府無法出糧,另一邊廂則申領綜援,實行一邊拿政府援助、一邊外出工作賺錢。然而,有關的新聞只得不知名人士遮蓋樣貌的影片或錄音訪問,非常簡單就得出「新移民呃綜援」的結論,將詐騙過程描述得「繪影繪聲」,但全部欠缺實質證據支持。尤其甚者,即使有個別新移民真的一心騙綜援,報道把情況寫成「曾見過不少個案」,明顯是刻意為新移民加上負面標籤,挑動兩地矛盾和社會對立,居心叵測。
充滿疑竇的新聞
筆者看畢業有關「報道」,認為該報道有一些實在「誇張」得令人難以相信,有社工組織就計算出,要達成「報道」中「壯舉」,意味著從事相關違法行為的新移民、若以個人為單位,日薪隨時達到一千元,即使是兩人家庭為單位,各人日薪亦有四百元以上,試問在今日香港飲食行業的基層員工,真的有如此「好PAY」嗎?
另外,該社工組織亦提出,日薪工作之所以是日薪工作,即代表那份工是「炒散」、並非一份穩定工作,以「日薪」計算工資的原因,單純因為僱主不願意、不必整個月連續僱用那位員工。在此前提下,說飲食業日薪工每月可以有二萬多,甚至三萬收入,相信「水份」非常之高!筆者不敢說沒有人詐財綜援(不限新移民),但即使有,報道中所說的情況是否屬實?沒有誇大?
個別個案不足以標籤新移民
至於「報道」中指那些所謂領取綜援人士,「不但一年去兩次歐洲旅行,還有錢助子女置業」以至「炒股票」等,更加難以置信。大家稍為想像一下,即使是月入超過四、五萬元的中產人士或專業人士,他們也未必能一年去兩次歐洲旅行兼助子女置業(甚至自己也未置業),每個月領綜援、又工作的新移民生活竟然「富貴逼人」得如此「離地」,這不是笑話是甚麼?「報道」中詐領綜援的人難道自己一點花費都沒有?《壹週刊》這個「新聞故事」內容有多真實,已經不言而喻。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數據,「居港少於 7 年的綜援受助人」個案數目,由2007年24,454宗,跌至2017年的11,524個宗,跌幅超過一半(約53%),申請人主要是單親(38.5%)、年老(26.8%)及健康欠佳(12.0%),而至2017年底,整體申領綜援個案為232,134宗,年老個案佔62.1%(144,198宗)、永久性殘疾佔7.4%(17,133宗),健康欠佳佔10.2%(23,632宗),整體上居港未滿7年個案佔不足5%。換而言之,本土派和「港獨」派人士常說「綜援只養新移民」,根本不是事實!《壹週刊》作為傳媒之一,不好好緩解社會矛盾、消弭市民之間的誤會,反而利用「無人頭」、「無證據」的報道來負面標籤新移民人士,用意何在?
原圖:《壹週刊》網站截圖
評論
jthk
6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