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一座高約十米的「泥頭山」近日突然成為全城焦點,此因有傳媒借街坊之口,營造「深圳塌泥事件」式的恐慌,究竟,有關這座「泥頭山」的疑團,我們已知道的究竟有幾多?這些恐慌情緒到底是否必要?
真是突然出現嗎?
有報道稱泥頭山是突然出現,更用上聳動的「驚現」字眼;然而,環保署及當區區議員證實,泥頭山其實已存在多年。因此,所謂的「突然出現」,大概就只是嚇人之詞,大家切勿以訛傳訛。至於地政總署和規劃署,則未證明現階段存在違例情況。當然,「不是突然出現」和「不存在違例情況」,也絕不能釋除居民疑慮。畢竟,該個「泥頭山」距離最近的屋苑嘉湖山莊只有數百米之遙,區內居民有所擔心絕非杞人憂天。猶幸土木工程拓展署人員和坊間工程專家視察後,也認為「泥頭山」不會帶來即時危險。這方面,居民毋須過於憂慮。
不過,現時已踏入春季,假如下起大雨來,帶來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包括一旦倒塌,將無可避免會影響附近的道路使用者。惟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一句「大家都好緊張」,正好反映了香港的官員大體上仍是急民之所急,期望各部門商討過後,能盡快定出處理方法。
政府做法合情乎?
綜觀整件事,政府部門的做法雖然合理合法,但社會的要求絕不只此,我們期望政府的施政「合情」,這裡的「情」,是指民情。像「泥頭山」這個風波,負責地區事務的官員,那管是來自那一個部門,也應該設身處地站在居民的角度出發,理解「民情」,明白市民的疑慮,例如是監管工作,便顯然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此外,新界地方不少土地,近年都不時被指出現「先破壞,後建設」的涉嫌違規情況,個別人士為了讓城規會相信涉事土地已經荒廢,可以改作其他發展用途,事先會用不同手法破壞土地的生態價值,以達「米已成炊」之效。姑勿論有關情況是否真如傳聞般普遍,政府部門亦應該正視,以免這種「踩鋼線」的手法不斷重演,令市民誤會政府部門對保護土地生態價值束手無策。
俗語有云:「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無論官員怎樣流動,也要做到民生無小事。除了急民之所急,也必須想民之所想。
原圖:stheadline.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