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受到多個長久積聚的煩惱困擾,當中兩個煩惱特別值得關注──一是個人遊旅客快速增加,令香港街道上的人愈來愈多,港鐵車站亦顯得擠迫;二是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預警,假設收入無突破性增長,香港最快在七年後便會面臨結構性財赤。雖然政府方面已經澄清,會積極處理問題,七年後香港沒可能出現財赤,但已令部分市民憂心不已。
就此,筆者大膽提出一建議,希望社會積極討論,以緩解上述兩項困擾香港的事宜。猶記得早於十多年前,特區政府便首度提出商品及服務稅(銷售稅)的構想,不過,當時經過一輪諮詢後,由於反對聲音太大,銷售稅的諮詢在2006年底「突然叫停」。當年的主流意見,主要是認為銷售稅的開徵會令基層市民百上加斤、加劇貧富差距、打擊消費意欲,同時會損害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
奢侈品上「先行先試」 免影響普羅大眾
近年,一直有部分反對個人遊的人士搬出數據稱,個人遊僅佔本地生產總值1.3%,所以對港貢獻不大。然而,個人遊帶來的許多就業和經濟效益,其實遠比統計數字來得重要,單是創造11萬個就業職位一項,已涉及許多打工仔的飯碗。不過,相比於澳門藉著博彩稅收而年年向本土居民派錢這種「有形」的舉動,單是就業職位增加,似乎並不足以讓港人感受到「好處」。
筆者之所以建議開徵銷售稅,目的絕非要針旅客或逼他們離開香港,筆者提出的銷售稅,一定要一視同仁,香港人、內地旅客、外國旅客、居港留學生無一遺漏。只要政策得當,政府大可以把銷售稅帶來的龐大稅收,撥出一部分用作扶貧政策及涉及市民的公共開支上,相信足可抵銷對市民的影響,也可以令市民實實在在受惠於個人遊。
近年的事例已證明,個人遊旅客鍾情的乃是香港的貨真價實,價錢只屬次要考慮;而事實上,香港的物價在昂貴租金拉動下,根本就一點都不低,足見只要銷售稅的稅率合理,個人遊旅客仍然會絡繹不絕來港購物,對他們來港的意慾相信亦不會有太大影響。另外,開徵之初,為免引起香港市民的強烈反彈,可以考慮在奢侈品上「先行先試」,如此對普羅市民的影響就會減至最低,運作一段時間後,再評估是否適合推展至其他貨品。
適值近日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發出預警,坊間已出現了不少要求政府開源的訴求,正當大家苦惱着如何著手之際,開徵銷售稅其實可以考慮,畢竟旅客消費佔零售銷貨額的比例於過去多年一直平穩增長,由2000年約12%增至2013年上半年的35%左右,足足佔去整體零售額的1/3,若能善加利用,「危」亦可以轉為「機」。
將稅收轉化成市民「有形」收益
筆者不是經濟學家,對於稅制可謂只略懂皮毛,在下始終認為,只要政府當局在旅客佔去零售消費總額一大截的今時今日,成功把銷售稅的稅收,轉化成市民看得見的「有形」收益,加上受影響的只是奢侈品,實在看不出社會有反對的理由。且開徵銷售稅,亦有助香港專心一意吸納一批消費力強的旅客。
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香港的情況,或許真的未必適合開徵銷售稅,但我們卻不能就此武斷否定銷售稅適合在今天開徵的可能。開徵銷售稅後所帶來的收益,有助緩解市民因旅客不斷增多造成的負面情緒,也有助解決若干年後有可能出現的財赤。
我既拋磚,甚盼引玉,未知袞袞諸公對此有何高見?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