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記之日:「地」
一字記之日:「地」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了土地房屋研究報告,當中建議「人人可做業主」的理念,有人聽了很歡喜,有人擔心太進取,是否全然可行仍有待探討,但說來說去,客觀的事實是──如果土地供應持續不足,什麼曠世絕橋也不管用。

填海停頓 須另闢方法造地

過往一段時間,特首梁振英念茲在茲的「土地問題」,經常給一小撮網民揶揄,但敢問一句,這些人笑過以後,土地問題是否不復存在?當然不是了!的確,土地未必是解決所有社會經濟問題的萬靈丹,但卻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說白一點,如果大家相信「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萬萬不能」,同樣道理,在社會發展中,土地雖不是萬能,但沒地也當真是萬萬不能。

香港以百多年的時間由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會,離不開這四個字──「移山填海」,這是小學課本裡頭也有教過的東西。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報告便羅列了近三十年的填海情況,如果以五年作一組,那麼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年稱得上是填海的高峰期,年近七百公頃,到了二○○五年至二○○九年,卻只有不足一百公頃,由二○一○年至今,更似乎及不上對上五年的十分一。的確,填海近乎停頓,使得香港近年新增長的已發展土地也急劇下跌。

玫瑰園的啟示:理智抉擇

大家還記得回歸前約十年的玫瑰園計劃嗎?這個主項目為興建赤鱲角新機場的超巨型計劃,核心工程涉及興建機場鐵路、青嶼幹線、三號幹線、西區海底隧道,以至是在西九龍和中區大面積填海及建設東涌新市鎮等等。當年計劃公布後,社會堪稱一片譁然,但最後亦建基於諒解和商討下,市民作出了不少關鍵的共同理智抉擇,計劃才能成功上馬。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大家回首這個計劃,儘管未必認同是有如玫瑰園般美好,但這個計劃,卻著實為大家貢獻著一個較佳的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當日作出的理智抉擇,正好為今天的土地爭議帶來了重要的啟示。

特首梁振英今早談到土地資源時,頗坦白的說了一句:「土地好像其他資源一樣,有些時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大家如果真的不支持香港繼續填海,那麼適度發展郊野公園又如何呢?除此以外,透過收地去發展棕地、改劃土地用途等也是可以考慮和值得探討的方法。

只有大家都了解土地短缺的事實,並實事求是地審視土地供應的途徑。那麼,「土地問題」這四隻字,才真正是不再存在。

原圖:speakout.hk

 

其他觀點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