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伴.戲迷(上)
戲伴.戲迷(上)

孩子放長假,我們有一個指定動作,就是看電影。

父母的能力潛質擅長未必可以遺傳給孩子,但父母的興趣,通常都會成為孩子的興趣,我相信這道理,於是,孩子從小就跟我們進戲院。

小時候,主要是我們陪女兒看卡通;孩子長大了,大家興趣相近,身份漸漸變為戲伴。

於是我們常一起擠在電腦前上網看新片預告,嘩,這齣要看,那套好似好好睇……結果,新年檔期的電影,我們在投票一致通過下,志趣相投地挑了兩套電影:

《我和貝貝的歷險》與《偷書賊》。

「貝貝」是一頭大白熊犬,女兒還專業地給我介紹: 「台灣譯名是卑利牛斯山犬,好罕有,愈來愈少人養了。」《我和貝貝的歷險》是法國片,講的是一個吉卜賽小孩遇上這頭神犬的故事。

我奇怪賀歲片宣傳中完全沒有提及這戲,我們都是千辛萬苦上網找了好多家戲院才發現又一城AMC 每日有一場,大好一個假期,電影靜靜雞上了畫,相信又會靜靜雞落畫,實在浪費。

這齣電影看起來像《義犬報恩》真人版,法國實景拍攝,那些山、那些雪、那些村莊,美得讓人心動。純真的人狗情,建構在納粹統治的大時代,說的不單是狗,還有戰亂中的人性。

孩子看電影時照例問: 「這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見那個穿著納粹德軍服的角色,自然隨口回應: 「是壞人,德軍軍官,侵略這個法國小鎮……」

戲到最後,原來我看錯了,德軍未必一定就是惡魔,戰爭中人人都身不由己。不用我太花唇舌講解,孩子在電影裡已心領神會。

無獨有偶,假期裡看的另一齣電影也是講納粹德軍,它是同名小說改編的《偷書賊》,女兒因為愛看日本推理故事《古書堂事件簿》,以為《偷書賊》也是類似的推理電影,誰知懸疑沒看到,卻感受到一幕幕戰爭下的驚慄與哀愁。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2月11日

原圖:電影《我和貝貝的歷險》劇照 網絡圖片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