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非盲派錢 中產望向上流
扶貧非盲派錢 中產望向上流

今年的《施政報告》以「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援、讓年輕的各展所長、讓香港得以發揮」為標題,直接了當地表明,報告所提出一百六十多項政策計畫,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解決存在已久的民生問題。不過,二百多億元的額外經常性開支,並非博求一次性掌聲的絢麗煙花,而是提出了一項附帶的互動要求,就是受惠者本身要對社會有貢獻,不存在不勞而獲。

當然,將多項本屬一次性的支援轉作恒常性津貼,果敢進取之餘,亦增添一些沉重的歷史責任,就是要推動經濟發展、推動中產向上流。

今年派完明年怎搵錢

在庫房充裕年代,適量派糖派錢已成為《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的指定動作,亦都是敷衍了事,作用如何?掌聲多少?大家都應心中有數,離不開三個字:「冤大頭」!

今年,就在社會已有多大期許的情況下,《施政報告》突然「開倉派米」,將扶貧定為未來一年的施政主綱目,不但「豪花」公帑去支援基層家庭,更將扶貧開支恒常化,將扶貧工作定為政府的基本責任,這是一項艱鉅但難討好,甚至政治風險高的任務,《施政報告》敢於提出,我要為它鼓掌,但亦會為它抹上一把汗!

貧窮問題是社會的一大頑疾,更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根源,但長期以來,所謂扶貧政策只是一次性「派糖」,為了滿足《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的年代責任。「派錢」後怎「搵錢」?今年派完後明年如何?今年的《施政報告》扭轉過去以「派糖當扶貧」的激勵港人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即食」思維,將寶貴的扶貧資源,指定用於正努力為社會作出貢獻和承擔的非綜援低收入在職家庭,傳揚港人逆境自強的「獅子山下」精神。

須指出,「授之以漁」與「授之以魚」,就是雞與雞蛋的問題,取決只在於政府的決心和視野。今天,政府決定既要「漁」更要「魚」,直接向貧窮家庭派錢,合資格的四人家庭每月最多可得二千六百元的資助,而且是長期的資助。不過,這不是「免費派錢」,而是要對社會有貢獻,只有低收入的在職非綜援家庭才可受惠,這是權利與義務的基本關係。

政府冀求「漁」「魚」兼得

當然,大家會問,扶貧由錦上添花變為恒常職責,錢從何來、中產「冤大頭」的問題,都是急不容緩,這不是「梁粉」與「非梁粉」的角力,而是大家對香港的承擔。坦白說,政府既已訂出貧窮綫,如何脫貧創富,已是政府的基本責任。《施政報告》能否真切推動扶貧脫貧,存在眾多變數,關鍵點在於政府能否引領基層,特別是讓中產人士在貢獻稅捐的情況下,仍讓自己的觀點訴求,得到恰當的重視和實現。

這是一個互動向上流的世代,你可以反對甚至癱瘓政府,但不能阻擋中產向上流。中產不上流,基層將會死寂,只有破壞無建設的聲音,可以諍音,但不能作為依據,逆境求存並非遇強即屈,關鍵點還在於本身的圖強和自強,向上流的機遇絕不是免費午餐,而是自身的努力成果。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4年1月24日

原圖:etnet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