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連續多年有客觀的盈餘,港府的財政儲備亦達7,000億元。社會上對政府增加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有很高的期望。
但與此同時,香港社會也面臨着人口老化的趨勢,社會亦有聲音認為政府未來支出會大增,所以應該盡量控制政府開支,多儲點錢,以應付將來耗盡儲備的日子。
這個爭論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分析政府開支與收入增長的關係。
做大香港經濟應付未來開支
如果我們只是從靜態的視角把香港社會看作一個走向老年的人,則香港人口老化,政府的福利支出將不斷增加,而創造財富的勞動人口的比例在不斷縮減,這意味着未來香港社會整體的創富能力在不斷衰減。即使我們今天盡量節衣縮食,多留些錢,也只是將財政儲備耗盡的日子向後推一段時間而已。香港的前景將注定是黯淡的!
但如果我們動態地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其中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善用我們現在的儲備,做大香港經濟這個「餅」,令香港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多的創富能力,足以應付未來開支的增長。
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好財政開支。如果財政開支只是用於簡單地「派錢」,則無以為繼是必然的。但可喜的是,現在政府開支的增加,主要用於提升香港的人力資本和基礎設施,對提升經濟活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擴大政府的稅源,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現在政府開支最大的兩個範疇是教育和醫療。教育對於提升人的質素,推動香港走向知識性經濟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而醫療對於改善市民健康,提升勞動人口的生產力也有很大幫助。今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新增加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也十分着眼於鼓勵就業,令社會可以增加創富。而不是簡單的救濟,更不會「養懶人」。
推動基建發展提升創富能力
而積極規劃土地,推動基建發展,更是長遠投資的舉措,有助提升香港長遠的創富能力。比如這次《施政報告》又多項關於大嶼山的規劃和基建投資。該地區擁有多個投資金額龐大的基建項目包括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港珠澳大橋、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等,是香港和整個區域的交通樞紐。《施政報告》已提出利用港珠澳大橋建成的機遇,發展「橋頭經濟」,研究在口岸發展大型購物、餐飲、娛樂、酒店等設施的可行性。並且建議打造「東大嶼都會」,作為香港長遠的新核心商業區。
這些舉措如果能夠落實,能幫助香港解決土地供應不足、創造新的商業和旅遊熱點,增加當地就業機會,為香港經濟添新引擎。
鑑美日正反經驗優化人口結構
除了基建投資之外,把握機遇,做多做大做強香港的產業也十分重要。是次《施政報告》已提出推動航運業的轉型和升級,發展航運服務業,計劃設立新的法定航運機構;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的發展,檢討創新及科技基金,以及檢視科學園及工業村的效益及長遠發展方向等。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發展方向,希望政府未來在推動產業發展、擴大香港經濟規模和改善產業結構方面能夠繼續加大力度。
除此之外,香港應該制定好人口政策,最大限度減輕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香港可以有多個途徑優化人口結構,提升勞動人口比例。除了小部分完全依靠體力勞動的工作之外,香港大部分工作的退休年齡都可以甚有彈性。政府亦可以從託兒、資助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援,協助提高香港的出生率。政府已提出擴展「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等計劃,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舉措。
在優化人口結構方面,香港可以借鑑美國和日本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美國較好地處理了吸納世界各地人才與保護本地就業的關係,令經濟保持活力,人口年齡中位數亦較多數發達經濟體為低。而日本由於社會結構過於封閉,所以深陷於人口老齡化的泥沼中。香港在制定人口政策上應當充分考慮這些經驗教訓。
如果香港政府的投資能有效運用於改善人口結構、人力質素、經濟產業結構和基建的競爭力上,那麼香港的開源創富就不是問題,香港也不會因為面對人口老化的威脅而坐困愁城。
原文載於《經濟日報》2014年1月23日
圖片來源:澳門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