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日前公布二○一二/一三年度十七所公立醫院外科手術成效,其中屯門醫院在預約及緊急手術連續五年被評為表現遜色。監察小組指出,有關情況可能與屯門醫院病牀使用率超逾百分之一百零六有關。該院「牀滿之患」,可謂無日無之,醫護人員壓力沉重,服務質素受影響,絕不意外。而全港其他醫院,「一牀難求」的情況,亦甚為普遍;加上人口老化的趨勢,今天我們豈可拒絕考慮投放更多財政資源到香港的醫療系統?
「牀滿之患」亟待改善
根據醫管局的數字,現時屯門醫院緊急手術數字冠絕全港,去年有超過一萬三千宗,比第二位的伊利沙伯醫院要多三千多宗,即平均每日要多十宗,而屯門醫院的病牀使用率竟達百分之一百零六,是全港唯一一所超過百分百的醫院。食飯時「搭牀」常見,但真沒想到住院都要「搭牀」。事實上,病牀長期緊張,令病人術前、術後都未能得到最佳的照顧,會增加病人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風險,而面對超負荷的病人數字,醫護人員慨歎,即使「百足咁多爪」,也應接不暇,醫療素質下降在所難免。
現屆政府成立督導委員會,因應人口老化和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的變化,全面檢討醫管局的運作,期望可理順公營和私營醫療市場關係,解決資源配置和改善服務質素等問題。但隨人口持續增長和老化,社會對外科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可說令本港醫療系統的窘境雪上加霜。
醫療基建須及早規劃
據估計,香港人口未來十年將增加五十九萬,而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更會增加五十三萬,按二○一一年《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每一千人應設五點五張病牀計算,五十九萬人口增長,十年間新增病牀需求多達三千二百五十張。要應對未來人口老化的挑戰,亦是時候考慮建新醫院。
建一所醫院,由覓地、爭取社會支持至落成投入使用,需要四至五年甚至是十年時間,可惜,過去十年間,本港一所醫院也沒有建,這個「牀位短缺」的計時炸彈,已落到現屆政府手上。
因此,要真正做到投資未來,政府要政策上支持發展醫療服務,鼓勵醫療人才的培訓,但更重要的是,覓地加建新醫院。從長遠規劃著手,才能徹底解決醫療服務不足。
短期內,醫院要增設牀位、增加人手、優化管理,醫院之間亦要相互配合、合理分流。以醫管局今次公布的結果為例,可在博愛醫院增設外科緊急手術服務,減輕屯門醫院的壓力。長遠來說,解困還須今天著手規劃未來醫療基建,做好軟硬件的配套。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4年1月24日
原圖:ha.org.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