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醫療人手足 「港人優先」、醫療產業並行不悖
特首梁振英在首份施政報告中表明,會重新考慮是否繼續推動上屆政府提出的醫療產業。筆者認為醫療產業包括的範疇廣泛,香港本地醫療體系仍有能量與空間開拓內地市場,不過由於內地「硬件」質素跟香港已經可以並駕齊驅,若決心發展醫療產業,必須趁香港在「軟件」方面仍有優勢之時,坐言起行,把握未來數年關鍵時機。
支持優先服務港人
要討論應否發展醫療產業,大前提當然是要港人醫療需要首先得到滿足。需求持續龐大和緊張的醫療服務,都必須以照顧港人需要為先,有額外空間方為外地人提供服務。有論者擔心,香港醫療界人手不足,發展醫療產業有可能令服務更緊張。
其實,現時全港共有一萬三千多名註冊西醫,當中六千位為私人執業醫生,負責照顧總人口約一成的市民,私人市場人手充足,肯定有發展醫療產業的潛力。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或許只是人手錯配,與發展醫療產業並無直接關係。
剩餘能量拓內地市場
大家也需要釐清的,是醫療產業到底是甚麼? 若醫療產業單指為內地孕婦提供婦產科服務,相信香港沒人會同意推動,其實除婦產科外,香港其他醫療專業,其實亦大有發展成「產業」的可能。以本人熟悉的眼科為例,在現時私營醫療體系中,眼科確有較大空間照顧更多病人,醫療技術方面亦較內地有優勢的專科。
筆者亦認為發展醫療產業的大原則必須是「吸入病人,不輸出醫生」,因為培養一個醫生的成本高達數百萬元,這數百萬元全是公帑,應盡量讓他們留港發展。
筆者認為,政府可考慮向內地居民宣傳香港的優勢專科服務,此舉既可避免個別醫生違反醫務委員會規定,亦能為香港醫療業界在內地設立醫療中心提供誘因。筆者構思中,醫療中心目的非為治療,而是要篩選合適的病人來港求醫。
除負責宣傳外,而政府在出入境安排方面亦要相應配合,例如向病人及其家屬提供特別簽證,延長他們的留港時間,時間可能要長達數月,亦要容許他們多次往返。
香港優勢收窄 必須捉緊時機
事實上,內地重點醫院的醫療設備和服務,跟香港醫療機構已相差不遠,香港的優勢只剩「軟件」,如醫生的醫德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但此一優勢亦可能在未來三至五年被超越。
其他有發展醫療產業的國家經濟告訴我們,醫療產業除業內從業人員外,確實可同時帶旺其他如物流、運輸、飲食、零售和酒店等周邊行業,對香港有莫大好處,政府既希望發展多元產業,健康平衡的醫療產業或許是其中一個好選擇。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3年5月18日
圖:hongkong.baike.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