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十年鴻圖香港勿十年蹉跎
香港與新加坡的「雙城記」博弈,數十年來,互有領先,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在國慶活動中發表未來十年大計,宣示治國新理念、新思路,隨即把困陷無休止內耗空轉、整體情勢如螺旋式向下沉淪的香港比了下去,使人感慨,更是憤慨!
星洲新思路改善民生
長期以來,由於兩地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地理環境和天然資源等各個方面,有頗多雷同的地方,再加上同屬受外圍經濟因素影響的經濟體系,因而一直互視為競爭對象。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便曾以「兩個城市,一個故事」來形容新加坡與香港的密切關係和相似的發展道路。可惜,香港的綜合競爭力,近年出現每況愈下的趨勢,多個項目環節都已被新加坡領先,甚至逐漸被內地城市追趕超前。
李顯龍公布的十年發展宏圖,力推民生與經濟改革,如讓國民可用相當四年薪水購資助房屋、擴大醫保、推行教改、建機場第四條跑道等,力謀以經濟發展紓解難題。當然,新加坡的發展規劃,底因在於政府現正承受巨大的政經壓力,在經濟增長放緩、貧富差距擴大、人口持續老化等重壓之下,自獨立後一再掌政的執政黨,或者李氏家族,國會議席和得票率,以至政府的聲望,都在低谷徘徊,民怨持續攀升,因而必須採取果斷的改革行動,借振提經濟、改善民生,去挽回支持,重建信任。計畫能否到位,目標能否實現,目前仍存變數,但已能為國家發展定出新方向,亦為國民提供新希望,至少已能借危機凝聚社會共識,重修與政府的關係,實現轉危為機的管治目標。坦白說,新加坡的發展藍圖若能一一實現,香港的競爭力勢被削弱,隨時淪為亞洲二流城市。
反觀香港,政治持續掛帥,反對派只着眼於「普選」,為爭取而爭取,並且不惜採取玉石俱焚、一拍兩散的手段。一方面,長期以「小圈子」選舉為藉口,攻訐甚至矮化政府的權威性;另方面,又一直對政府的政策採取掣肘抗拒態度,一波接一波的拉布、流會和否決行動,令多項重大政策舉步維艱。
更令人憂慮的是,暴力政治已由議會擴到網絡和街頭,議員因行為不檢被逐出議事堂,以及不同立場市民的「晒馬」式對峙推拉和「踩場」式直搗黃龍,已成為大型群眾活動或諮詢活動的必然場景,口號式謾罵已取代理性對話,而鬥人多、鬥聲大、粗口橫飛再加肢體衝撞,已成為社運的新形式。準確地說,這種新形式,根本就是新沉淪,唯一的成果,就是政府百事不成、社會原地空轉、民怨累積加深。或許,對於部分政客來說,這是選票的吸票機,或者是政治角力失敗後的出氣袋,但對於市民、社會來說,這無異是「被自殺」!
港泛政治化仍在空轉
坦白說,經歷戰後的高速經濟發展,重視環保與保育,以及尋求社會發展新方向,尋回社會集體回憶,都是合理而應該的,但自從「皇后碼頭事件」後,有關保育與發展的天秤,開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保育成為發展的攔路虎,甚至成為兩者只能活一個的對決,令本已泛政治化的社會氛圍,推向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的新恐慌,社會觀感和道德高地,已完全凌駕法律體制和沿習,小學老師講粗口會成為全城話題,航空公司接待議員亦引新風波,香港真的病了。只顧政治爭拗,輕忽經濟民生等逼切議題,只會將香港帶進迷失的新十年。
凝聚共識創「雙城故事」
要打破困局,港府自當擔負主要責任,須以更包容、謙卑的姿態團結社會,並要有長遠眼光,警醒港人正面臨的危機,提出解決方法,力謀共識,共闖發展難關。最近,特首梁振英在明知會被狙擊的情況下,仍堅守競前承諾,「只要有一枝筆、一本簿、一張紙、只要市民肯講,我就肯聽」,親身落區聆聽民意,這種姿態值得肯定,但態度之外,我們要求有「政策牛肉」,希望見到類似,甚至超越新加坡十年發展藍圖的治港新思維、新方向和新部署。
至於政黨,更應負上重大責任,畢竟造成今天的對抗性局面,始作俑者是政黨的為反對而反對,以及煽風點火式的衝擊。他們為求選票或自我泄憤,而作出「非常行動」,可以理解,但由此造成社會撕裂,則不可原諒。
對於政府推出的政策措施,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見,但不應罔顧香港整體利益,為反對而反對,而須負責任地提出建設性建議,為香港前進提供積極動力,而不是盲目拉政府後腿。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3年9月6日
圖: irishtimes.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