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陰謀論看封刀事件
經過早前一輪隔空交火,醫管局和食衞局火速介入,邀請香港和國際專家跟進調查,令圍繞心臟名醫余卓文遭「封刀事件」的港版《白色巨塔》,終於洗去電視肥皂劇的味道,回到醫學專業的正軌。往後如何發展、會否出現續集?這是大家關心的,也會直接影響香港醫學界的聲譽。
身為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兼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科主管,余卓文遭到由他領導的心臟科醫生具名投訴,事件非常罕見,這在任何部門機構之內都是匪夷所思的事,不能簡單地視為個別的醫療事故。公共醫療服務最重要的原則是「以病人權益為本」,絕不容許有任何差池,因此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管理層即時着令余卓文「封刀」,並着手調查有關投訴事件,都是負責任的,也是必須的。
須重組事件時序
不過,事態發展卻逐漸偏離專業範疇,余卓文與威院高層之間透過媒體,互相反駁、選擇性披露事件要點,非但未能澄清真相,反而引發更多似是而非的疑點,催生公眾對雙方更多不信任,令事件愈描愈黑,還引發社會眾多聯想,諸如人際關係、權力鬥爭、資源分配,甚至投訴者事後均獲調升等猜測傳聞湧現,公眾把戲劇橋段悉數套入今次事件,令人看得「過癮」,卻也看得傷心。
必須強調,香港八成病人都是使用公立醫院服務,公立醫院對公眾的意義,則等同救命之地。今次事件揭示和暴露的一些情況和問題,會否影響醫院對公眾提供的服務,會否影響公眾利益和市民健康,這已經超越威院和中大醫學院所能處理的範疇,政府和醫管局必須強勢介入主導,進行全方位的跟進調查,不僅要重構事件的發生時序,確定余卓文和威院的誰是誰非;更重要的是,檢視現行架構制度的疏失,並從制度和人事監管上進行興革調整,確保醫院服務的高質素,維護病人的健康安全,以維持公眾對公立醫院和醫生的百分百信任。
就此,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以對公共醫療的監察角度分析,假如余卓文真的出現問題,為什麼威院高層一直未有發覺,或未有任何行動,直到七名醫生聯名投訴,才如夢初醒?
坦白說,威院這個「封刀」決定來得有點遲,威院日後須要作出交代。相反,假如威院的指控不成立,或只是一場「誤會」,則問題將會更為複雜。
二、醫療屬於團隊運作,威院心臟科同事集體投訴主管,反映威院心臟科的內部管理和團結都出現問題。這屬個別情況,還是普遍現象?這已超越誰是誰非的層次,而是醫院服務的水平質素。
三、協助余卓文的立法會議員批評,由威院成立的兩個調查小組,成員由有份下「封刀令」的威院行政總監馮康委任,部分人更是馮康的下屬,是以調查不夠獨立和專業。
這個批評表面成立,卻未夠全面。因為當初只是作為醫管局的內部專業調查,目的在於處理該項投訴,以及由此延伸的其他專業問題;至於「封刀令」只是調查期間為確保病人安全的一項臨時措施,不應納入調查範圍,所以這項安排是合情合理的。
重建市民大眾信心
當然,隨着事件鬧大,爭議已超越原本的範圍,醫管局成立三人檢討委員會,並邀請外國專家參與指導調查工作,已消除有關「自己人查自己人」的疑慮,恢復專業歸專業的正軌。
四、亦有言論指醫管局的三人獨立檢討委員會的三名委員中,只有李國棟是醫生;而他的專長是家庭醫學,對於心臟科先進、精密、複雜的手術步驟和儀器操作,這些委員可能掌握不足,未能做到深切精準的檢討。
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有點過慮,因為目前的調查檢討,並非單純針對余卓文和威院心臟科的技術設備,而是要從制度上找出問題的根源,以及日後堵塞漏洞的方向。至於有關心臟科專業的問題,則交由本地和海外的專家去審視研究。
筆者認為,今次的「封刀事件」、由此衍生的眾多問題和陰謀,對香港公共醫療的聲譽、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來說,都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問題;調查委員會的工作和決定,也絕對可以影響公眾對公共醫療的信心。
因此,大家不應以「陰謀論」角度分析「封刀」的判決,以及最終的調查結果;更不應簡單地把調查結果視為余卓文與威院誰是誰非的裁決,而應借此認真探究和改善公共醫療體系的監察制度的可信性,從而保障市民大眾的權益。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3年9月16日
圖: pentoy.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