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有地惟欠共識缺合作
有錢有地惟欠共識缺合作
土地及房屋是現屆政府「重中之重」的首要政策,長策會最終訂出了未來十年四十七萬伙的住宅單位供應目標,再訂出公私營房屋六比四的數量比例,確立公營房屋主導樓市的政策方向。政府日後只要定期檢視,適時調節,並提供足夠土地供應,便能將房屋政策納回正軌,長遠打造健康的房地產市場。但在這之前,大家都有一個疑問,就是地從何來?   泛政治化挑戰施政   今後十年建屋四十七萬伙的目標,較過去十年的二十九萬七千伙住宅落成量增五成八,取態積極。但按現有政策指標,未來十年新居屋供應僅有三萬二千伙,公屋則有十六萬伙,合計十九萬二千伙,較諮詢文件建議的二十八萬二千個公營單位目標,尚欠九萬伙。政府要在這基礎上,額外增加七萬至十萬個單位,才可趕上長策會的房屋供應指標,至於私樓十年供應指標為十八萬八千個單位,與現時的年建二萬伙接近,毋須額外增加供應。   截至六月底,公屋輪候冊人數已達二十三萬四千三百人,再創新高;若再計算未來的新增人口和青年獨自申請的數字,長策會設定的二十八萬二千伙公營房屋供應量,隨時要再上調,令土地供應短缺問題更突出。   政府有錢有地,七千多億元的財政儲備,足以大興土木,增建公營房屋,問題只在於本港土地總面積約一千一百平方公里,但用於住宅的只佔百分之七,有地用不得,有海填不得。   特首梁振英指出,目前的困難並非「無地、無技術或無資金」,所欠的是社會共識,要得到居民、區議會、城規會及地產界一致配合。一語道破問題癥結,就是泛政治化。   港府應帶領社會辯論   開發新市鎮、填海造地和舊區重建,一直是香港增加土地供應的三道板斧,過去行之有效,今天卻動輒得咎,政府任何建議,都被人質疑及挑戰,但批評過後,卻無半句建言。這種政治生態一天不改,房屋土地問題只會愈益糾結難纏,繼續困擾港人。   事實上,香港有兩個主要的土地儲備,一是郊野公園,另一是閒置農地,只要能適當地將這些「待用土地」變為「可用土地」,土地供應問題將迎刃而解。因此,大家要做的是達成三方共識,第一,郊野公園是否「祖宗家法」,生生世世永不改?還是可以在指定情況下,經過指定程序,容許有限度調整?第二,部分人士的務農要求,應如何與眾多市民的房屋需求調整配置?第三,對於已被長期閒置、無法綠化的農地,應繼續讓其閒置,還是與業權人合作,將生地變熟地,地盡其用?政府與其「插針式」覓地,倒不如主動倡導社會大辯論,避免輿論被部分團體和人士騎劫,並就開發新市鎮和填海造地等問題謀求社會共識。   土地供應不足,令樓價飆升,引發不少民怨,青年不滿置業難,中產亦怨要蝸居,削弱他們的社會歸屬感。   長策會委託理大進行的焦點小組研究發現,樓價飆升打亂新生代的人生規劃,年輕中產寧儲錢移民也不願留港置業,基層青年上不到公屋就選擇啃老。面對當前困境,政府既要回應公眾訴求,政黨和保育人士亦應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務實地就土地供應和市民住屋要求,達成共識。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3年11月6日   圖:cedd.gov.hk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