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由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專家福斯特(Peter Forster)領導,有德國專家參與,研究報告刊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研究人員利用在去年12月24日至今年3月初,在全球採集的病毒繪製病毒基因組發展網絡,發現病毒在疫情初期於各地傳播時突變成3個分支(毒株),以A、B、C作區別。三個分支在全球的分布範圍並不相同。
儘管在武漢的蝙蝠中發現最接近新冠病毒A類的感染人類病毒基因原型,但A類不是武漢的主要病毒類型。反而在美國和澳洲的感染者中大量發現,同類病毒也在武漢居住過的美國人中發現。
武漢的主要病毒類型為B型,也在東亞各國患者中普遍存在。研究人員更指,B類病株未有進一步變異,不會在東亞以外地區廣泛傳播。
C類屬歐洲流行的類型,採自中國的樣本未有發現,但有出現在新加坡、香港和南韓的樣本。
研究人員認為,變種的A類毒株與蝙蝠及穿山甲身上發現的病毒最近似、視為「爆發根源」;B類由A類衍生,C類則由B類衍生。
福斯特博士指,新冠病毒有太多快速突變,無法完整地追踪其「家族史」。他坦言,目前仍無法就病毒來源地給出明確答案。
希望專家們繼續努力,找出病毒的真正源頭。
圖片來源:NEXU Science Communication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爆發根源】英國劍橋大學最新研究:武漢最常見的新冠肺炎病毒不是最原始類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