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施政報告》重點着墨於扶貧解困,撥出一百億元經常性開支幫助基層。
「忽略中產」便成了這份《施政報告》最為人詬病之處,有媒體批評梁振英把政治前途完全寄望於基層。
政府提倡助人自助,派錢絕非結果,而是手段。基層人士較易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經濟上的缺失是家庭和睦的隱患,亦為社會的不安定埋下炸彈。政府適當的資助有助他們緩解切身困難,保證家庭穩定,如此才能更好地融入大社會,投身工作;同時,政府亦鼓勵弱勢群體儲錢,倡導多勞多得,促進向上流動。
中產是香港的核心階層,中產尋求的又豈能一味局限於現金上的資助或是相若的各類政策?若如此,才真正是香港精神之死。中產不缺基本生活需求,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包括生活質量與品質、下一代的教育與發展、自身的職業前途及有保證的退休生活,因此,《施政報告》為中產提供的協助也應該朝這方向走。
培育下一代是中產階級最關注的問題,亦是《施政報告》的另一個重點,無論是幼兒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課外活動均有所涉及;推行新的資助計劃,資助每屆最多1000 名學生,修讀配合本港人力需求指定範疇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更能整體改善就業環境,長遠回報不可估量。
當然,要達到這一切離不開經濟的持續增長,良好的經濟環境不僅能為基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更可為中產階級的職業發展道路帶來更多機遇。加強與內地及海外的聯繫,開拓新興市場,發展航運服務業,拓展東大嶼山等,應能惠及不同領域的中產人士。當以上幾點均能達標時,有保證的退休生活亦不會是難事。中產嚮往的優質生活,包括環境保護、改善空氣水質,文化及體育活動等,《施政報告》在此等議題也着墨不少。
中產階級是否須要懂得看法國電影外,理應具有更長遠的眼光,理性的思維,要求政府制訂有益整個社會、有益長遠發展的政策,改善生活質素。若中產如不少媒體宣揚的,一味糾纏於「派錢」這類小利上,是否也降低他們的層次?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4年1月24日
圖片來源:hexu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