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願景引起社會熱議,經濟宋恩榮和王于漸近日在題為「『明日大嶼』願景: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中的撰文中仔細分析「明日大嶼」願景的成本效益,論證香港需要大幅增闢土地,說明在眾多增闢土地方案中,「明日大嶼」是高效的方案。
在效益問題上,兩位學者認為,效益應包括賣地的財政收入、衍生的經濟活動的收入,也要包括種種無形的社會成本及效益,例如對環境的影響、對交通擠塞的影響;公屋、社會設施及休憩設施的社會效益。
對於坊間認為人工島是「倒錢落海」或者「燃燒儲備」,兩位學者認為,這完全忽視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政府可以通過賣地收回增闢土地的成本。兩位學者指出,按政府最新的資料,第一階段1000公頃的交椅洲填海,將提供400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等同中環八成,按每呎樓面地價9000元的保守估計(只是啟德地價七成),商業土地收入約3600億元。而兩階段合共1700公頃的填海,最多興建40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7:3比,即興建12萬個私人住宅及28萬個公營住宅。假設私人住宅每單位的建築面積800呎(參考政府在《2030+》的標準),每呎樓面地價保守估計為5000元(過去5年每一年政府住宅地拍賣的平均地價皆高於5000元),每單位的地價約400萬元,12萬個私人住宅的地價約4800億元。兩位學者指出,以上兩個項目的賣地收入已經高達8400億元,還未計算第二階段喜靈洲填海的商業用地的賣地收入(政府沒有提供第二階段填海的商業樓面數字)。「就是按照這個保守估計,總賣地收入也應該超過人工島的總成本。」
除了拍賣土地的收入,兩位學者指出,還要計算多種社會效益,例如人工島28萬所公營房屋的社會價值。兩位學者認為,按一個簡單、合理的推算,是公營房屋整體上可以自負盈虧(即出售公屋獲得的土地收入,可以抵償出租公屋的建築成本)。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不會產生淨賣地收入,不過卻有巨大的社會效益。他們估計每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社會價值平均為300萬元(這是十分保守的推算,最近二手公營房屋的轉讓價大部分都遠超300萬元),28萬個單位的社會價值共8400億元,加上約8400億元拍賣土地的庫房收入,兩者合共16800億元,再加上人工島創造34萬個就業職位的經濟效益、康樂運動和社區設施的社會效益,還有人工島的交通網絡的效益(減輕3條過海隧道負荷及疏通新界西交通、釋放新界西開發農地的潛力),總社會效益相信高達兩萬億。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PMingLiU;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Helvetica;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5.0px Helvetica;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min-height: 18.0px}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6.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原圖:互聯網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