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不求掌聲但求實效
《施政報告》不求掌聲但求實效

特首梁振英將於周三(15日)宣讀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闡述香港的政策、發展路向,以及面對的問題及其處理辦法,可說是香港的年度大事;連日來,多個政黨和關注團體先後發表意見和調查,促請政府解決現有的政經民生問題,並提出形形式式的訴求和期許。這是每年一度的施政大檢閱,也是政策大倡議。

不過,在政黨和關注團體興高采烈之際,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發表的民調結果,卻顯示接近一半受訪者對《施政報告》沒有期望。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亦預先吹「冷風」,透露今年的《施政報告》不會有石破天驚的內容,因為特區施政的總體方向早已訂定,將會在承接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政策方向上,對資源分配和具體落實作出補充完善;他還坦承政府面對各項社會問題,只能根據大原則安排解決問題的先後次序,因此難令所有人滿意。


出現這種「政團熱、政府冷、市民更冷」的情況,在於新一屆政府一改過往的施政習慣,改為採用「化整為零」的策略,政策調整不以年度為計算,亦不會集中在《施政報告》提出,而是「成熟一項推一項」,亦即全年都會推出新政策。《施政報告》便成為每年一度的施政滙報,不再令人翹首以待。


可以看到,在過去一年半,政府完全展露其有為的決心和誠意,有關政改、扶貧、人口、房屋、金融發展及醫保等一大堆政策,正在積極處理,這些都要先仔細策劃,又要凝聚共識,再配套執行,不可能以一年為依歸;當出現階段性成果,形成階段性總結,再進一步提出階段性調整。


坦白說,在成熟的官僚系統下,爭取掌聲,要「年年有總結、年年有新猷」一點也不難,這屬純官樣的花招伎倆,但有意義嗎?對香港有利嗎?不少國家和政權便因這種民粹式操作,陷於長期的迷失倒退!今天,特區政府選擇不求掌聲、但求實效的做法,值得肯定。


不過,對於政團來說,《施政報告》的意義和作用雖已有所改變,但仍是重要的表演舞台,所以只能持續一貫的操作模式,甚至加大力度,着眼點不在於促使政策調整,而是希望爭取媒體的曝光率。


有論者指出,梁振英的施政理念只在於「再分配」,但擺出來的「再分配」政策只是單點單項,缺乏通盤考量和長遠規劃,亦欠妥善配套,急功近利之餘,更因牽涉不同利益而令政策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未出台先夭折。


有關論調只說對一部分,卻冤枉更多,事關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根源在於長期繁榮後的再分配失衡,貧富差距,以及「三業難」(即學業、就業、置業),皆源於「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根治,既要有政策,更要有共識,這是一個過程,行出第一步最重要,往後怎麼走,會否中途「夭折」,就要看社會公眾對問題的認識和共識。凡事一定不會一帆風順,但遇難即縮,必將一事無成,這是大家、特別是中產和專業人士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機遇在前,不代表就能成功把握,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香港要珍惜機遇,經濟民生並重,勿讓重大發展機遇由政爭的噪音中溜走。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4年1月13日

圖:xinanlong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