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信自有公信
有自信自有公信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布的「香港傳媒公信力」調查中,傳媒評分跌至1997 年有記錄以來的低點,報紙與電子傳媒無一倖免。結果並非意料之外,大約半年前,港大民調發布的新聞傳媒調查,巿民對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的評分已明顯下跌,今天中大調查評分只是低處未算低。

從經驗看,評分跌,當會惹來輿論的一片「痛心疾首」,評論家細數各種理由,但受評者仍是我行我素,不會妥協半分。究竟是傳媒營造社會的氛圍,還是社會引導傳媒的路向,這個「哥丁結」還是沒有解開。

似乎大多傳媒主事人都相信「好消息賣不了,壞消息總有顧客」。於是,每天翻開報章就像進了堆填區,周遭盡是「扒糞」,沆瀣一氣,令人窒息。不少傳媒走上這條骯髒大道,既沒有帶着新聞操守,還把最堪珍惜的「自信」留在起跑線上。

「公信力」是媒體的光環,也是枷鎖。

「公信」形諸外,尚可用調查數據解釋; 「自信」卻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內在情操,須自身培養,兩者應互為因果。在殖民地時代,社會環境惡劣,政府透過資訊發放和勳銜嚴厲箝制媒體,但大部分傳媒人如查良鏞和林行止,對社會、對家國、對世界,不失獨立精神和獨到見解,文人辦報,政論天下,一士諤諤,不屈從於商業利益或權貴。就是這一內在的自信,建立報紙外在公信力之所在。

今天,香港處於各類社會問題以至政制改革的風頭浪尖,傳媒界也一片風起雲湧,新聞業本身自成新聞。媒體之間的杯葛和惡鬥,媒體高層和知名主持人的更替均引起軒然大波,業內人擔心「染紅」,擔心新聞自由受損。

不少新聞業團體每年發表年報均反覆彈着同一調子,說香港新聞自由已遭蠶食, 「自我審查」遍及業界,但歷年援引的例子來去都是那幾個,反而每天報章的新聞卻盡是對當政者的攻擊和批評,有出於事實,也有出於記者的主觀情緒感受,橫看豎看, 「自我審查」也說不上普遍,整體市民仍以新聞自由為傲,香港傳媒倒是冤枉。

寄語新一代傳媒人,只要懷抱自信,行之正道,何愁公信力不再。作者為公共事務顧問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4年1月10日

圖:網絡圖片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