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80萬」這一組數字,令政府的房屋政策帶來不少反彈非議,亦令對房屋政策的討論向公屋居民一面倒傾斜,掩埋了有地不能用、單位不流轉的問題核心。
香港本已地少人稠,從「七十二家房客」、遍山木屋,到今天的劏房和納米樓,房屋供應不足始終是最大的民生問題。
不過,受限於背景複雜的阻撓,供求全面失衡,令致公屋不足,樓價飆升,無殼蝸牛望樓嗟嘆,一切都是自作孽,只能執怪於哪些不理大局的盲目反對。
房屋供求全面失衡
過去10年,新開發土地規模比之前大跌九成;過去7年,每年平均房屋落成量(公營及私營)只有約2.5萬伙,按每年4.6萬伙的建屋目標推算,「欠數」共達15萬伙。
未來5年的出租公屋落成量年均更只1.4萬伙,遠低於每年2萬伙的目標。
當然,在當前的政經氛圍下,無法在短期內妥善解決這個有地不能用的問題,與期糾纏在「80萬」的政治口水,與期無限增建公屋,倒不如善用房屋資源,提升房屋流轉。
應調整現行「辣招」
第一是從嚴處理公屋富戶和分戶申請,避免公屋一住住過世、凍結數十年;第二是平均處理不同階層居民的住屋需要,縱使「80萬」存爭議,仍需對出租公屋劃線;第三,檢視現有和設計中的置業階梯,是否為市民和市場接納?第四,檢討和調整現行「辣招」,激活二手市場。(小題為編輯所擬)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11月06日
原圖:港人講地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