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港情】銀の文房具:香港人精神就好比鉛筆
【細味港情】銀の文房具:香港人精神就好比鉛筆

走進「銀の文房具」,每個人都會像走進糖果店的孩子一樣,看到排列在櫃子、桌上和玻璃櫃中勾起兒時回憶的文具和玩具,忍不住駐足,忍不住摸摸看。琳瑯滿目的文具當中,有曾經渴求的機關筆盒、標緻或實用的擦紙膠、黃黑間筆身的 Staedtler 鉛筆和原子筆、熊貓牌和櫻花牌蠟筆、水彩調色盒、地球儀、西瓜波等,當然也不乏讓人留下「慘痛」經歷的文具。「我會比較特別記得某一種文具,例如木間尺,以前被人用來打手掌和手指骨,打到流血的,那時還有體罰。還有,鉛筆芯會被我弄斷,然後插進手掌,到現在還留著一點黑色的。」文化人兼收藏家及銀の文房具創辦人鍾燕齊( Joel )說。

人一生都在接觸著文具
收藏文具和玩具三十多年的 Joel 說,他對文具並沒有情意結。收藏的原因,是他相信文具在人文歷史上是不可欠缺的。「我認為,文具比玩具更重要。由還未上學前,我們已會拿著不同的東西去塗鴉,一直到成長,工作,直到離開這世界的那天,我們都在接觸著文具;相反,我們不會每天都接觸著玩具。」相對以前可以逛傳統文具店的孩子,Joel 認為,現在的孩子因學校都會為他們挑選文具,對文具的接觸和了解都少了。當然,與此同時,傳統文具店亦買少見少。

傳統文具店的衰落
「由八十年代中期,文具業已開始式微,只是大家都不為意文具店逐一結業,只是最近十年保育意識抬頭,當很多傳統小店結業時,大家才會一窩蜂的指罵某一些東西。」Joel 說,隨著八十年代中期時教協成立,教師們從教協買文具有折扣,學校亦會向教協訂購文儀用品,而非直接到文具店購買。到了九十年代初,電腦開始在香港普及,最直接影響到的,有紡織業用的文具、設計和廣告界用的文具、則師樓用的文具等。例如砌廣告稿的話,以前要買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