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李家傑在政協港澳小組會上提出對民調公正客觀性的質疑,「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被即時打開,亦令普羅市民對民調的「絕對信任」,遭受考驗和檢視。
有人認為這是「皇帝新衣」的現實劇場版,但我認為民調的亦正亦邪,行內人早已心中有數,今次的吵鬧,只不過是「偶然的必然」,但亦讓大家有停一停、想一想的反思空間,不致任由擺弄。
所有民調科學神聖? 自欺欺人
所謂民意調查,其實是一種了解公眾對某些指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希望通過由擁有大量樣本數據的問卷調查,客觀而精確地反映社會輿情和民意動向。不過,這是民調的表面光環,在其背後仍有很多影響因素。
第一,目的為何。在當今複雜微妙的商業社會,民調並非純粹的學術研究,在更大程度上存在「心照不宣」的政治和商業目的。
一般而言,在國際上通常進行的民調可分4類,(1)針對政策和政府部門工作的滿意度;(2)由新聞體針對新聞熱點議題的民調;(3)接受委託進行的民調,當中包括政治、社會和商業的議題;(4)為迎合特定客戶而自行設計的民調,全球民調機構鼻祖的蓋洛普便是這方面的專家,90%的業務屬於商業市場類的調查。
民調各取所需 未知錢從何來?
即使是香港的大學民調機構,亦承接不少商業機構的市場類調查。因此,簡單地將所有民調都視作為科學性、學術性,甚至純潔神聖,而毋須理會民調背後的「隱藏議題」,純屬自欺欺人的天真!
第二,政治把戲。對於重大的政治和社會事件,包括政府、政客、學者或相關持份者都渴求掌握民情意向,並會自主組織民調工作,以便預佔先機地作出導引和反制。本人有幸成為其中一個被隨機選中的被調查對象,同一個議題,隨時會遇上數個電話錄音民調。
然而,同一個觀點立場,就是因為具體問題和民調單位不同,往往在「各取所需」之下而得出差別甚大的結果。
第三,錢從何來。這是問題的最主要關鍵,由大學機構負責的民調科研,因具有大學的光環,以及資金來源受嚴格規管,不致出現「有錢使得鬼推磨」的情況,因而普遍具有較高的公信力。
不過,近年備受爭議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是目前香港最活躍的民調機構,更經常高調參與泛民的政治活動,但該機構並非香港大學的直屬單位,究竟兩者之間有何關係,以及其資金來源?有關的民調是個人興趣式的學術研究,還是接受委託或履行任務式的專門性調查?
政治民調殺傷力大 不可不防
第四,為誰而調查。民調究竟是學術還是生意,頗堪玩味。有從事商業性民調的人士告訴我,一般商業性民調都是先有結論立場,再據此設定問卷內容、訪問受眾的對象和規模,以及相關的變數和參數,在民調開始之前,主事者已對結果「心中有數」,才會心安理得到部署相關的市場宣傳策略。
至於政治性民調,其影響力或「殺傷力」都遠較商業性民調更大,因此,大家希望有關民調,並非個別人士或團體的「生殺工具」,而且是不存私心的民意探求。負責機構便既要自行避嫌,自覺與政府或主要的政治力量劃清界綫,亦不要反覆流露自己的政治傾向,而更重要的是要向公眾披露究竟是為誰而調查?疑團不清,質疑難清!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3月11日
原圖:takungpao、wenweip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