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中央政府宣布把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議由香港改在北京舉行,表面上是方便流程上的安排,但實際上的原因,香港各界人士都有猜測,而其中很自然聯想到佔中運動。
韓農針對世貿 佔中針對港府
中央政府希望財長會議可以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下進行,就算不是針對佔中,其意願也是可以理解。
有人把今次事件和2005年12月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作比較,當時遇上韓國農民的激烈示威。既然韓農那種猛烈衝擊香港也可以承受,那佔中也應該可以應付。但兩者的示威對象基本上是不同,韓農的示威對象是世貿會議,就等於之前七大工業國首長會議,去到哪裏也遇到全球示威者的抗議。韓農不是針對特區政府,世貿改到其他國家開會,他們也會到那個國家抗議。香港只是中間人,只是在維持秩序才要處理示威。
但今次佔中,本來就是針對政府,和財長會議無關,稍有事端,香港特區政府需要負責。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可以爭取主辦國際級的會議和盛事,是一個上佳展示香港能力的機會。05年的世貿部長級會議、08年的奧運馬術比賽,香港都展示出卓越的組織能力。今次失去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議的主辦權,當然是一個損失,但損失不只是一次會議的主辦權。如果佔中真的要搞,我們除了失去一個主辦會議的機會之外,我們還會損失甚麼?
佔中的發起人雖然一直強調和平,但當一些大型社會抗爭運動開展之後,就往往是身不由己,形勢比人強。現時那些發起人能否全程控制,還是讓人中途騎劫,愈走愈激,主事人也無法保證。
遊行強調表態 佔中難保和平
這個運動,究竟造成多大的傷害,其實不止是局限運動進行期間,而是影響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形勢和情況的實質判斷。中央官員過去也有半開玩笑式的談香港是遊行之都,大家對此也接受。但佔中是強調佔領,而不是遊行表態完畢就告一段落。這種佔領手段,本質就跟和平手段有所牴觸,硬要以和平來包裝,也很難有說服力。
日前李克強總理在發言時只提「一國兩制」,而沒有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作為後續,因而引起一陣議論。這種文字官司,本文不想參加討論。但就算「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足本再唸一遍,而中央政府也誠心誠意把這個政策方針執行,其中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和彈性。這個政策方針之下,可以有財長會議,也可以沒有財長會議。
1997年回歸時,香港沒有CEPA(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也沒有讓大量優質國企到香港上市,也沒有自由行。這些政策,不是單方面的賜予,但也是中央對香港有利的政策成功落實。03年至今,香港的經濟由谷底反彈,完全解決了失業問題。就算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香港所受的影響也是有限。經濟發展,讓政府財政豐收。過去幾年,單是一次過的派糖,已經高達2,000億。這些發展的實惠,不能不顧!
中央政策惠港 佔中港人埋單
做任何行動,尤其是政治行動,不能只是想:「我想做就做」,還要想想外面的反應和後果。而我們承受這些反應和後果時,香港整體要付出一些甚麼代價,尤其是只是一小撮個別人士所搞的運動,而最終要香港整體付上沉重代價時,香港的沉默大多數是否仍然可以沉默下去!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3月7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