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基金變遲來基金 香港等不了(上)
未來基金變遲來基金 香港等不了(上)

香港黃金五十(HKGolden50)向來只依賴客觀的事實和數據研究,對事不對人。因此,對於「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長劃組)剛公布的報告,我們亦當以同樣客觀、實事求是的精神跟各位讀者研判一下。

老化嚴重 一成不變不可能

本來,政府牽頭拋磚引玉,成立長劃組探討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增加社會對人口老化的認知是好事,但若果客觀基礎不足,過分「睇淡」,則可能變成危言聳聽。

我們實在不希望如此悲觀的結論,會成為政府「唔做嘢」的藉口。尤其是報告推算香港未來27年的經濟增長和政府收支,隨時會主導港府長遠的公共財政管理方針,影響深遠。因此,進行這些推算時的基本概念是否持平合理極其重要。

概念問題一:一成不變 絕不可能

任何推算結果的質素基本上都由其假設決定。小組推算的根本假設是港府在未來27年將一成不變,任由人口老化影響經濟和財政,香港前景當然黯淡無光。但「一成不變」的假設根本不可能成立——人口老化必定會為世界帶來巨變,而香港偏偏坐落於全球未來20年增長機遇最多、變化最大區域的心臟地帶,如此假設所得的結論,幾可斷言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

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是研究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衝擊的權威。在其每年更新的《環球老化Global Aging》報告中,研究覆蓋50個國家、全球三分二人口、四分三的生產總值(GDP)。S&P的推算結果不出所料:現時已債台高築的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在36年後因人口老化,負債隨時高見300%以上(當年希臘差點爆煲都只不過是170%)。哪為何S&P不把這些今天評級AAA及AA的主權債券下調至垃圾級別?那就是因為S&P明白人口老化下政府根本沒有條件不變;一個正常的政府,有一個正常的CFO領導,都應該會明白,一定要有政策應對人口老化。所以西方國家現在都努力吸引長者重投勞動市場、改革退休金及醫療體系等。

破產風險? 輪不到香港

亦因此,以香港今天坐擁13,000多億元儲備(7,000多億財政儲備加上6,000多億外滙基金淨資產),與歐美相反,不但沒有國債,更有近GDP 70%的淨儲備如此健康的財政狀況,如果說世界上有100個政府排隊因為人口老化而破產,相信香港會是第99個——但長劃組報告的結論卻好像香港是頭幾個!

香港170年的發展歷史,轉變可謂家常便飯——二戰、內戰、韓戰、越戰、金融風暴、沙士等的衝擊,港人都靠靈活多變一一坦然走過,我們詳細的人口研究,令我們深信香港同樣可以在這「99死1生」的環球人口老化困局中,做到「1生」的大團圓結局。

概念問題二:周期性 Vs 結構性

長劃組的結論另一個概念上的關鍵問題是對香港增長機遇的看法。我們之前在本欄已不止一次闡述,過去3至4年香港這個「細小而開放的外向型經濟」在全球經濟幾乎一潭死水下,仍能一枝獨秀,創造有史以來最佳的就業數字及極為亮麗的家庭收入增長,便已證明香港面對的是前所未見、而且通過金融海嘯這個自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峻壓力測試(stress-tested)的結構性增長機遇。

進一步拓自由行 港生意無憂

香港的結構性好景當然源於祖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她的持續增長當然會結構性帶動香港。但即使她慢下來,也能給香港結構性的上升動力,基於(一)經濟的相對體積(relative size)及(二)兩地的增長差異(growth differential)的影響:1997年回歸時,香港經濟是中國的約20%,今天只有3%;而且回歸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近10%,香港也只是3%。用一個技術詞語,香港可以借助中國經濟增長的「營運槓桿」(operating leverage)是數以十倍計。換言之,以中國經濟的體積和對可靠服務業的持續需求,這個市場對香港而言,一定「大到食唔晒」。

舉個例,現時只有49個中國城市可以自由行來港,只佔全國660個城市7%、或者170個人口超過100萬城市的29%。我們深信,不論中國增長是7%還是1%,只要開放第50個城市自由行來港的話,香港一定生意無憂。香港的結構性機遇,真的很難看得出嗎?

但翻看長劃組報告的附錄,估算政府收入與宏觀經濟關係的計量經濟模型(econometric model)用上3個虛擬變數(dummy variables),都沒有包括中國因素(China factor)。如果這個重要因素考慮不足,對推算政府收入相信有很大影響。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3月7日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