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落20%緊箍咒 港有巨人DNA也會變侏儒(上)
財爺落20%緊箍咒 港有巨人DNA也會變侏儒(上)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剛剛出爐。社會固然聚焦今年「派糖」比往年少,但令我們很掛心的,是財政司司長在本份預算案所展示的理財哲學,希望在此和各位商榷一下。

今年的預算案是財爺首次把「維持公共開支在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0%」這預算準則明確地寫進預算案的正文之內。我們向來不贊成為公共開支相對經濟規模訂一個硬性準則,因為這和曾俊華司長向來聲稱的「應使則使」原則背道而馳。

事實勝於雄辯 社會經濟需求史無前例

看看擺在眼前的事實近30萬劏房居民和數十萬公屋申請人望穿秋水等上樓;流感來襲公立醫院病床使用率爆棚;旅客「迫爆」商場、酒店,令明明可以為香港社會帶來上流動力的商機,變成擾民的所謂「中港矛盾」;到現在連地鐵也鬧不夠位﹗

若在今天香港被外來和本土需求擠得水泄不通時,投資擴充軟、硬件的容量,都不算「應使」,我們希望曾司長指點一下甚麼才算。可惜,翻看今份預算案,預計將開始的相關工程只有瑪麗醫院和彿教醫院的重建和翻修,增加病床達……200張,「高達」0.5%。

要社會需求排大隊 硬要苦主你爭我奪製造矛盾

現在是香港最需要投資突破多個發展樽頸時,卻因為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數字,令到住在劏房的市民、在公立醫院輪候的病人、正力覓舖位擴充的企業、苦等國際學校學位的外國人才……人人都要讓自己的需要「擔凳仔」在GDP20%的預算下排隊,用盡今年的預算就要等下一年。

等得一年又一年,但別忘記很多東西是不能等的:外國人才會捨香港而去,企業把握不了擴張機遇又年年捱貴租會「旺極而衰」,一眾病人們更是爭分奪秒、性命攸關,病況絕對不能再拖!明明社會各方面都有急切需要,庫房有充分資源一次過應付,又知道明天建設肯定比今天貴,為甚麼要落一道緊箍咒,迫自己做無必要的取捨,挑起無必要的社會分化?

在公立醫院輪候的長者、在劏房內望穿秋水等上樓的家庭等不到未來基金為他們建的新醫院、公屋;企業和外國人才更不會等政府填海造地容納新的商場、寫字樓、國際學校,早就會離我們而去,取道新加坡、前海、上海、橫琴等地大展拳腳。當面前有無盡需求,卻做到未來出現結構性赤字的最差結果,唯一原因只會是——應使不使。

結構性增長 香港要「營養」

又打個譬喻,一個剛喜獲麟兒的父親因為覺得自己未來加薪幅度有限,在「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原則下,限制買奶粉的錢只能佔薪金的20%。所以兒子10個月大吃10安士奶,到1歲、2歲大又是10安士奶,結果明明應該昂藏七尺的兒子,到18歲長大成人時只得3呎8吋高。香港明明有「巨人DNA」可超越倫敦、紐約成為世界級國際都會,現在卻可能被逼做了侏儒!

按人均GDP計香港理應是成熟經濟體,但目前香港卻正如正值發育時期的少年,需要大量「營養」。皆因香港正經歷前所未見的結構性增長機遇——亦是財爺忽略了的一點。但若搞不清兩者分別,對香港未來發展,會有雲泥之別。舉個例,假如生意人認為互聯網是週期性而非結構性發展,那企業生意肯定一落千丈。

近水樓台先得月,香港背靠祖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為我們的腹地(hinterland),為我們世界級的服務業提供源源不絕的需求。亦正因如此,雖然過去三年歐洲連年衰退、美國三次QE、日圓眨值25%、中國不能保八;香港仍能在以上所述佔全球GDP六成的經濟週期性衰退下,創出有史以來最快的就業增長,收入表現極為亮麗。

至於中國經濟到底是結構性還是週期性,大家可以自行判斷。不過,中國人富起來,希望享用頂級服務,而選擇服務業質素冠絕全球的香港,因而帶給香港的增長,我相信,應該頗大機會是結構性。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3月4日(此版本為作者原文)

原圖:網絡

更多花生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