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間公司在商業戰場上當長勝將軍,單是財政實力並不足夠,更關鍵是企業精神和文化——如Apple的成功關鍵是其創新、重視設計等精神,而非多達一兆港元的現金儲備。
一個城市在應對人口老化挑戰時亦一樣:香港能成為全球老化「99死1生」世界中極少數成功故事,除經濟、財政等硬實力,最重要還是我們富裕的“spiritual capital”——上周提及的8項精神資本“TOGETHER”!首項是T for Togetherness:團結一家親。
翻閱西方就人口老化的研究,在推斷老人經濟、社會需要時,總有一個令我們大惑不解的共通點:它們大多假定老人會獨自終老,小覷家庭的角色。這確可能是西方現實:「人間天堂」北歐國家的平均住戶人數竟然只是1.9至2.2人,對離婚率近半、子女一滿18歲便要自負房租的一些西方人來說,孤獨終老可能確是社會常態。大家不妨想想,其實西方福利社會中由本來子女自行供養雙親,轉變成交重稅給政府,通過各項臃腫無效率的福利政策、老人服務再重新分配給老人家,真的是進步嗎?子女把供養父母的責任推給政府,「家」還成家嗎?
香港卻完全不同,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百行孝為先」在21世紀香港仍是基本道德標準,雖今天家庭人數也只有3人,但父母、子女間關係緊密,酒樓中大多仍是三代同堂的8至12人大而非西式2人。據香港家庭議會於2011年9月的問卷調查所得,85%受訪市民表示會供養父母,更有69%願意與父母同住,肯定遠遠拋離西方!全因一個「孝」字。
這種「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的強烈家庭觀念,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挑戰時大有幫助:當西方國家政府正為如何負擔嬰兒潮老化後龐大的退休金、醫療需要時,香港老人仍有兒女這道安全網,納稅人負擔大大紓緩。香港青年亦能與父母同住共同分擔居住支出,不少更能獲父母資助置業,對西方青年恐怕是妄想。相信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宣揚父慈子孝的儒家思想時,絕不會想到原來儒家價值觀在21世紀人口老化肆虐的世界也大派用場,可幫香港老有所依,青年贏在起跑線!
“Charity begins at home”,港人不但對家庭盡責,更能推己及人,關心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我們在世界捐助指數 (WorldGiving Index)146個國家中位列第19,遠勝同區的日本、新加坡及中國 (分別只排85、114和141),確是愛心爆棚,是我們精神資本豐厚的實質證據。我們在指數中未能打入前五,主因是港人因工作繁忙少做義工,但連這一弱項在未來也會大為改善,220萬嬰兒潮陸續退休,大量剛退休仍有心有力、經驗豐富的嬰兒潮將有餘暇回饋社會,幫助更有需要的一群,雖勞動力減少可能影響經濟,但社會反而會得益。政府擔心基層老人的退休生活,解決方法之一卻可能會是由生活較安逸的長者們做義工、饋贈資源予有需要的長者們「以老助老」,嬰兒潮一代照顧父母經驗豐富,服務其他長者時自然更熟手、更貼心!與西方福利社會用金錢、制度堆砌的「關心」,港人發自內心的家庭溫暖和社區關懷,對一生貢獻社會的老人家來說肯定更溫馨、更美滿!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4年2月17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
Happy21
3年前Happy21
3年前Happy21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