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提升香港競爭力
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提升香港競爭力

進入後政改時期,香港社會各界期望發展的重心轉移至經濟民生方面。香港最大的優勢是「一國兩制」方針,最大的機遇是國家的蓬勃發展,香港應該抓住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性部署所帶來的寶貴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固有優勢,為國家的發展多作貢獻,同時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政改工作告一段落,特首梁振英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都指出,香港應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也符合廣大市民的期望和利益。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見本港商界的訪京團時亦強調,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是由經濟地位和實力決定的,而不是靠所謂民主紛爭和街頭政治。因此,除了集中力量發展經濟,還必須解決好香港的房屋、就業等問題,改善民生。

專注發展經濟民生為民謀福

香港近年過於政治化,政爭曠日持久,議會「拉布」和「不合作運動」司空見慣,不少有利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大項目均受到不必要的阻礙。過去幾年,特區政府所提出的財政預算案幾乎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能過關,多次導致「財政懸崖」。2013 年至2014 年,27 項工程撥款項目遭遇「拉布」,導致工程平均拖延半年才開展,項目費用因而增加25 億港元。香港目前最大的社會問題是住房緊張,而政府去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卻因遭到重重阻力而寸步難行。討論了3年的創新科技局,因為立法會的拉布阻礙,就是議而不決,撥款始終不獲通過,香港的創新發展明顯落後於新加坡、深圳等競爭對手。

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已明顯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學術機構公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香港首次被內地城市擠到了10名之外。受「佔中」、「反水客」為名的趕客行動拖累,已令香港「購物天堂」、「好客之都」的美名受損。6月,赴港旅遊的內地自由行遊客減少了一成,國際遊客也減少了6.2%。而從去年3月開始,零售市場業績就一改過去10 年的良好態勢,出現令人擔憂的跌勢。政爭太盛,累港久矣。社會主流意見已經厭倦政爭,渴望香港不再糾纏政爭,讓特區政府和社會能夠專注發展經濟民生,為市民辦實事,謀福祉。

在「一帶一路」中順勢而為

香港回歸祖國已有18 年,兩地的各方面聯繫愈來愈密不可分,香港同時擁有「一國」和「兩制」的獨特雙重優勢,正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升競爭力的最大動力所在。目前,國家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推出、落實一系列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舉措,包括備受注目的「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主張通過推動亞太區內國與國之間的基礎建設,達成「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與「民心相通」等五通,已不只是一個概念,更是一個行動綱領,將有效推動區內的跨境經濟活動,實現共同繁榮和諧。

值得注意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國情、法律、文化情況差異頗大,近年內地企業要「走出去」,包括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面臨的挑戰不容低估。香港是世界第三大的金融中心,又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擁有與人民幣有關的基礎建設融資、投資風險管控、成熟的股權融資市場等;另外,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經濟已經充分融合進全球經濟,有非常國際化的營商網絡和環境,特別是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往歷史悠久,了解所在國的法律法規、風土人情、商業及投資規則;香港還擁有大量國際化的專業管理人才,包括國際經濟法人才、投資融資人才、項目管理人才、財務管理人才、通信技術設備管理人才等等。這些都是香港的獨特而重要優勢,正好彌補國家在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不足,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順勢而為,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做好「超級聯繫人」大有前途

特首梁振英日前撰文表示,香港已經發展成為國家通往全球,以及世界各地通往中國內地的「超級聯繫人」。文章稱,來到香港也就是來到中國,但香港的各項制度以至語言和生活習慣,比較容易和外國接軌;香港同時得益於國家龐大的市場和高速的經濟增長。因此,香港自然成為國家與世界各地之間的共同平台。《2015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4 年,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金額較2013 年增長39%,達1,030 億美元,首次名列全球第二名,僅次於內地的1,290 億美元。在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金額方面,香港同樣名列全球第二名,金額達到1,430 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3,370 億美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表示,「一帶一路」是香港的戰略機遇,因為香港製造業有轉移到內地的經驗,現在,香港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服務業的優勢,幫助中國企業轉移到其他亞非國家。事實說明,香港仍是當之無愧的「超級聯繫人」,優勢無法取代。

「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使香港獲得「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只要香港社會停止內耗,同心發揚獅子山下精神,拚搏向前,經濟前景仍然光明,大有前途。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5年8月4日

原圖:hkcd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