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香港大學部分學生衝擊該校校務委員會議,最後引發肢體衝突,筆者認為學生之舉動既不合理,亦不合法。
是次事件只有小部分學生參與,筆者相信,大部分的學生均認同暴力衝擊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悠久以來的社會規則,大學是由社會知名人士(如校委會) 領導,有固定的管理結構,配合教職員的教導下,讓學生吸收學問,投身社會。學生應虛心學習,不應破壞社會及大學的規則。社會雖給予機會讓年輕大學生發聲,但不等於社會可以被他們改變。不少年輕大學生在入學時抱有改變世界的觀念,但卻往往不知道現實情況是世界每天都在改變他們。大學生雖然是社會的精英分子,但人生閱歷不足,只靠書本上的知識並不足以令他們作出正確的決定,更未有能力去干預學校管理之決定。
於是次事件中,衝擊之大學生只看表面,沒有深思校委會延遲決定委任陳文敏教授為副校長的原因,筆者對此表示遺憾。校委會延遲公佈,必定有其深層次的顧慮及理由,當中可能牽涉大學內部的敏感資料,故必須慬慎。陳文敏於處理佔中發起人戴耀廷的捐款時,備受質疑。筆者認為,若校委會無視爭議事件,即時委任陳文敏,及後如有更多證據顯示陳文敏處理不當,展開第二次調查,必定會為大學帶來不必要之麻煩,影響校譽。故校委會應在沒有合理懷疑的情況下,才可進行委任程序。
很多民主派成員當天站在學生背後支持,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鼓動學生繼續激進,影響大學決策。該次衝擊的理據是為了捍衛學術自由,但很明顯其真正目的是為了政治鬥爭。歷史以來,政治家都是利用思想未成熟的年青學生去衝鋒陷陣,犧牲學生去達成個人願望,實為可恥。
歷史證明,沒有參與抗爭運動之學生大多於畢業後平步青雲,及後更可能在政治的舞台上發光發熱,步向人生之高峰。故筆者呼籲學生三思,不要淪為政治家的政治工具,犧牲自己,為他人作嫁衣裳。
原圖:db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