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賦重任 香港準備了什麼
一帶一路賦重任 香港準備了什麼

「一帶一路」概念涵蓋亞歐非的60多個經濟體,牽涉全球六成人口,佔全球GDP總額逾46%,預計10年後沿線相關經濟體與中國的年貿易額將高達2.5萬億美元。

對於這個被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發展戰略,據了解,在即將舉行的北戴河中共高層會議中,香港可獲賦予重要任務,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形容這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遇。大家都知道機不可失,但香港作出了什麼準備?

國家主席習近平兩年前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計劃,借用了古代連接中國和地中海沿岸國家的一系列陸路道路和海上航線的名字。中國去年11月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用於資助該計劃下的海外公路和鐵路修建。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一帶一路」戰略及時為世界經濟注入急需的全新增長動力,更依憑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全球經濟發展格局和勢力均衡,譜寫新秩序規範。

對於中國而言,「一帶一路」既能將國家的建設資源和能力釋放出去,亦可選擇性地在沿途設立經貿合作區,進一步推動沿線地區的經濟貿易一體化,實現貫連各國基礎設施、資訊交流、商貿往來,以及民心結合的互聯互通戰略大局。

至於香港,內地的市場和政策支持,從來就是推動發展的主引擎,但隨着兩地經濟實力升沉、依存關係對調,今天,香港不再是內地接軌國際,以及「引進來、走出去」的橋樑。中國好,香港不再是必然的受惠者;相反,若中國的景氣逆轉,香港將淪為遭牽連,甚至被對沖的犧牲者,近期的A股股災,就充分說明這種嶄新的唇齒關係。香港若不接受現實,繼續以「老大」自居,只會陷處自我被邊緣化的困境。

4年前,橫跨亞歐的首趟渝新歐貨運列車,由重慶開通至德國;去年底,首趟義新歐國際貨列,亦由義烏開到馬德里,先後貫穿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往後的投資和建設,搭橋鋪路。回首香港,僅26公里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至今仍淹在政爭漩渦中未能自拔,令人禁不住唏噓嘆息!

曾俊華日前發表網誌指出,「一帶一路」是未來30年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心,而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在可能參與和貢獻「一帶一路」發展上都有明顯優勢,但要把機遇轉為實質經濟效益,須謹守三項原則,包括遵從市場運作,與各地追求長期合作關係,以及對所有地域的資金一視同仁。

其實,在三項原則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兩項心態調整。第一項心態調整,是接受在陸港關係中退居二線的事實,並應積極參與內地的發展;第二項調整,是政府擺脫對「市場萬歲」的崇拜,畢竟,「一帶一路」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不由政府牽頭,只能全程捱打,還談什麼把握機遇?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7月30日

原圖:takungpao.com.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