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與抗爭之路
折衷與抗爭之路

溫和民主派議員湯家驊退出公民黨並辭任立法會議員,報載原因是他察覺公民黨的路線,與當日創黨理念日漸偏離,創黨時原本希望公民黨能成為與中央建立關係較正面的首個民主黨派,但事與願違。

另有報道說他不滿黨魁梁家傑提出在黨綱中加入「本土」元素。湯家驊並非一士諤諤,前退黨的公民黨成員陳祖為教授也指出,公民黨近年由遵從務實折衷的綱領,步入重原則的抗爭之路。

追求民主不是搗蛋

湯家驊的辭退,凸顯了一個基本的問題,香港爭取民主應走哪條路線?事實上,在政改的爭拗之中,各方面提出推動民主發展較細緻的方案超過10個,有必須包括公民提名的激進方案,亦有希望根據8•31框架在提名委員會的組成中多鑽出一點空間的建議。構思這些方案的有心人,都認為自己的建議符合民主要求。

雖然社會缺乏標準,以衡量哪方案是「民主」,哪不是「民主」,但可以斷言,推動民主發展的方案不可能只有一個,路線也不會只有一條。

選取政制改革不是選美,不可能給予各參賽者打分,得分最高的就是「民主」,因為推展民主制度既要合乎原則,也要從社會以至國家的大環境作務實的考慮,最要緊的莫過於令中央政府相信港人追求民主,純粹是按一國兩制的綱領下辦事,而不是要跟中央搗蛋。

中央對港事事包容

回歸之初,中央正正採取務實折衷的策略,雖然明知原則上香港只是國家治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也對香港事事包容,包括讓追悼六四的燭光晚會年年如常舉行,香港有難更施以援手,例如開放自由行,讓當時不算太富裕的內地人到港救經濟。也是事與願違,民主派人士不單只高喊平反六四,還加上一句「結束一黨專政」。

此外,更有人周遊歐美列國爭取支持,將「家事」擺上國際舞台。最可惜的是,反對派近年採取「本土」原則的激進鬥爭手段,將務實折衷視作落伍,將大陸妖魔化,甚至以暴力對待國內來客,有人更鼓吹緬懷英殖時期。在這樣一個對抗性的氛圍下,中央如何能再務實折衷?

道不同,本來不相為謀,但香港是國家不可分割的部份,反對派必須在務實折衷與激進抗爭之間作理性選擇,找尋出路。

原文轉載自《新報》2015年6月25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