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需要網絡扶持
手作需要網絡扶持

本文作者為黃白露

手作熱潮在香港興起都應該有十年了,香港著名的手作市集包括康文署的「伙伴創意市集@文化中心」,青年廣場的「創藝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一年四季的「手作市集」,有西九自由野的「手作藝墟」等等。手作浪潮,一浪接一浪,形成了香港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以香港這個成熟的商業都市來說,成熟的商人或許會對「手作」很不以為意,認為人手製作、成本高昂,難成氣候。而「手作人」亦心態有異,一種純粹是分享所愛,展示才華,不為生計。另一種是希望藉此平台,給廠家或品牌看中,可以合作大型發展,並以此維生,開創出一條血路。

助業界組織發展

然而,主辦單位的心態是甚麼﹖青年問題,是近年香港政策部門所關注的課題,青年手作浪潮興起,自應配合一下。於是便提供一些空間,讓青年展售自己的作品。況且這些手作亦可以用作吸引人流,極適合需要人流的活動。至於免費提供場地以外,其他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了。其實這些市集,已經包含了一大部份香港的創意人材在內,如果想培養本地的創意人材,這些其實已踏出第一步的人,是很值得幫助的。手作人通常都單打獨鬥,很少有公會或組織去團結他們,令手作人難以開拓客源及推廣。政府其實可以透過推廣青年創業計劃去支持手作行業發展,以減少手作人因經濟困難,而放棄繼續參與手作行業。手作人名單亦很重要,一份完整的名單,一則可以給傳媒作參考宣傳,另一方面亦能方便商家,幫助他們向外發展的能力。

定期與企業會面

當然,增加資源是重要,但手作人最需要的還是網絡。政府或有關組織其實可以利用人脈關係,定期組織不同的企業或商會與手作人會面,參觀作品,促成合作的機會。這些企業,在場地、宣傳、商品設計上已經很有經驗,能很快與手作人一起建立品牌形象。

這裏不得不讚讚青年廣場的「創藝墟」,他們邀請各地的年輕設計師及手作藝術家共同參加手作市集,既同台競賽又互相觀摩,促進手作的品質。同時,又舉辦「創意與創業分享會」,引導手作登上另一台階。另外,又贊助本地手作人到外地手作市集交流,找尋機會。

對「手作」的這種輔助,場地只是其中一項,真正到位的,是「網絡」。

原文轉載自《新報》2015年6月9日

原圖:info.gov.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