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未來
態度決定未來

今年《施政報告》打破多項傳統:首次與預算案合併諮詢和制訂,特首沒有在序言及結尾抒懷明志,只有一條條施政措施,又在福利、教育、安老及土地方面打破多個政策禁區,從低入家庭生活津貼、七個關愛基金的福利項目變為常設、向內地安老院跨境買位、資助到內地升讀大學、建立補地價仲裁機制等,規模雖不大,或是先導計劃,但已改變多個重要政策的概念和準則,影響深遠。

對於《施政報告》增加每年一百億元經常性開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確實大有微言,他在個人網誌警告七千多億財政儲備有朝會被花光、耗盡了。其實財爺的財困警告,一些財經學者作出反駁,指政府財力綽綽有餘。其實為下月廿六日公布的預算案減減壓,政府近日放風今年大幅減少派糖,全是政治策略,管理公眾期望。

上任政府鮮有對未來投資,梁振英卻堅持「態度決定未來」,強調公帑要用得其所,摒棄短視目光、投資未來,他解釋其審慎理財原則,是「動態」看香港經濟和人口等互動因素,而不是曾俊華的以直線作出靜態分析。相反,擔任六年多財爺,曾俊華沒有一套清晰的理財哲學,從注資強積金到最終派發6,000元,多次派糖派錢共千多億元,近期卻提出儲備越多越好的守財哲學,「應使則使,應慳則慳」。財爺跟特首之間的分歧,被媒體炒熱為宮廷內鬥。

現時政府視經常性開支不能超出GDP百分之二十為金科玉律,公共理財是否只能鐵板一塊?誠然,理財一樣要變通,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能一部通書看到老。前財爺梁錦松訂下儲備能應付12個月的公共支出即可,另一位財爺唐英年則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標準,指儲備須佔本地生產總值三至五成。今年的預算案減稅空間有限,反而財爺負責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中期報告,如何界定香港日後的理財準則,更有瞄頭。

原文載於《am730》2014年1月28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