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多年,雙非嬰兒的數量大幅上升,由2001年的620人,急增至去年的3.57萬人,至今已累積逾20萬名雙非嬰兒。隨著雙非嬰兒日漸長大,不少學童選擇回香港就讀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大大加劇香港教育體系的壓力,而鄰近內地的校網,如北區和元朗區等,更加是學額不足的重災區。現時,入讀北區小學的跨境學童逾4000人,在元朗區小學就讀的跨境學童亦逾千人。
跨境學童大幅增長
本年度,約2.7萬學童參與小學統一派位,當中約3200名學童為跨境學童,較去年多900人,佔整體逾一成。由於學童數量大幅增加,學額競爭愈趨激烈,只有68.2%的學生獲派首三個志願,12年來,比率首次跌破70﹪。至於與內地接壤的北區,更加有約3200名學童參與統一派位,連同北區學童的申請,需求大大超過區內校網的負荷,近200名北區學童被派往大埔區小學,這安排大大影響幼童的生活作息及學習。儘管最終有91名學童選擇參加「返回機制」,但未能自行選擇心儀學校,政策欠缺彈性,令不少家長不滿。
更嚴重的是,資料顯示,現時約有4000多名跨境幼童就讀北區的幼稚園,在元朗區或屯門區就讀幼稚園的跨境幼童亦分別達1600人和1200多人,可以預期,未來數年報讀本港小學的跨境學童將會漸多,北區、元朗、屯門等地區小學學額短缺的情況亦會漸趨嚴重,當局必須盡快採取應對措施,平息民怨,避免香港與內地矛盾進一步激化。
盡快落實「 跨境專網」
為紓緩跨境學童對北區小學學額的壓力,我們一直提出「本地優先,原區就讀」的原則,要求優先照顧本地學童。
我們建議政府盡快落實「跨境專網」。現時跨境學童可自由報讀本港八個接近邊境的校網,例如上水、粉嶺、天水圍、元朗、屯門、大埔等,但由於地理及羊群效應關係,大部分的跨境學童集中於北區,令北區學位不勝負荷。
有關「跨境專網」的建議是,將每一區校網的學額先給予本地學童,扣除本地學童申請後,將剩餘學位撥入「跨境專網」,讓跨境生有效分流。如要落實有關方案,須做好口岸的交通配套,並處理相關細節,方便分流學童到北區以外的地區上學,也更能保障跨境學童的安全。
由於新年度收生程序將於9月公布,返回機制等小修小補的措施將不適用,制訂新派位機制已是燃眉之急。早前與教育局全面討論「跨境專網」,期望政府盡快把計劃落實,並於9月前提交有關方案,讓社會全面討論,以釋家長疑慮。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 2013年6月18日 (內容經作者修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