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建制派與反對派網上力量之間的差距是相當懸殊的。如蘋果日報、學民思潮、主場新聞的Facebook專頁,粉絲人數分別達18萬、17萬和7萬5千,每周的瀏覽量達百萬;至於建制派方面,較為出色的專頁,如幫港出聲等,粉絲量只是1萬2千左右,每周平均瀏覽量估計不超過50萬。自2009年以來,反對派已成功透過網絡平台發動反高鐵運動、反國教運動、反對水貨客、支援碼頭工人罷工等大型群眾運動,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建制派方面的例子則有反對公民黨替外傭爭取居港權遊行、支持警方嚴正執法集會等,不但出席人數和效果較低,而且這些行動也不是由主流建制派領袖發起的,當中所累積的經驗十分有限。
誠然,建制派在過去幾次選舉的表現皆十分好,所得議席及選票均顯著上升,然而,為什麼建制派的網上影響力如此弱,與選舉結果不成比例?筆者以為,這其實反映了建制派對新政治氣候陷入了「失語」的窘態。
直至現在,建制派似乎仍十分依賴地區工作、聯誼活動、各類型社區活動,透過與居民的直接接觸來爭取選票。這模式的選舉工程,確實是不用太依賴互聯網的。事實上,這種爭取「一個又一個小眾」的工作模式,放在面向大眾的網絡平台上,又可以產生多大傳播性和影響力?
世界終究是屬於青年人的,未來的政治生態亦將會由青年人主導。從過去兩三年的政治氣候中可看到,新生代的民權意識和抗爭意識十分強,認為要站在雞蛋的一邊對抗高牆,對建制的批判性很高,既講究物質也重視公義。不平則鳴,講究論述,對很多議題也有自己的看法,摒棄表面化的口號,追求深度,他們會問,「為什麼發展是硬道理?」「為什麼愛國是天經地義?」
在這樣的群體個性下,他們必然更加關注政黨的政治論述和政策立場,相對上較輕視傳統的地區工作。然而,在現時的政治體制下,建制派只有支持政府的責任沒有協助制訂政策的義務,只需緊跟政府立場,如政府的取態轉了,建制派也需要跟?轉變,論述上非常被動、模糊,他們甚少批評政府,也不落力批判反對派,自然搶不到話語權,無能力主導議題的討論,也難以發動群眾運動。
是故,建制派基本上是長期「政治失語」的,惟有透過集約式的地區工作來爭取群眾支持。不過,過去的工作模式在新時代仍然能夠奏效嗎?互聯網平台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忠實地反映新時代的面貌,筆者相信,網絡形勢揭示了未來的群眾走向。當下,較受歡迎的政治性網絡群組都是較為立場鮮明、議論性強、兼具發動群眾運動的功能的。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3年8月28日
圖:ese.org.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