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經過周來的反覆討論,相信市民心目中已有一個定論。現屆政府在過去一年半以來,對房屋、扶貧、安老3 個積存已久的問題,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解決,就算不能點石成金,藥到病除,但都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成果。只要再堅持推動政策,再深化進一步改革,在未來兩三年,政策的效果可以更為明顯,是可以預見。一般對施政報告的批評,是對中產的關顧不足。
上周本欄已經有初步分析,首先,中產的定義模糊,涵蓋甚廣,把上周本欄列出的一些條件,整合起來,就可以比較到其中差別。
一對40 多歲的夫婦,迎接了上世紀90 年代的經濟發展大潮,現時每人年薪150 萬。出身中產家庭,上一代可以支持他們早日上車自置物業,再有一層或多層物業作為投資和退休之用。如果沒有生兒育女,他們現時可以過着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
但如果現時30 歲左右的年輕夫婦,來自基層家庭,大學畢業幾年,年薪在30 萬左右,沒有自置物業,育有一子一女,他們的生活壓力有多重!
兩對夫婦,兩個家庭,都算是中產,但實際的情况,卻有天壤之別。所以只講中產,根本無助我們認識問題,更遑論解決問題。
就算不站在政府首長的角度去看,一般常識,我們也可以知道,真的要幫,也是幫後者。所以就算中產的自力更生能力較強,也較能獨立自主去解決問題,但一些像第二個例子的邊緣中產,對政府有所期望,希望施政報告可以解決他們的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是人之常情。政府不能以「中產可以自己搞定」,就把他們拒之於門外。
與其說政府施政要惠及中產,不如把中產的社群細分。他們面對哪一些問題,在哪個收入範圍之內,政府應該加以援手,這樣才可以有針對性的措施。
置業困局只能耐心等供應增
以上述第二個最典型的邊緣中產例子,對他們構成最大生活壓力的自然是房屋。其實從邊緣中產到基層,房屋都是最關鍵的問題。這不止是生活環境和素質的問題,也是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問題。基層市民入住公屋之後,可支配收入可以增加三成。沒有自置物業的中產,租金上的開支,已佔總收入的三到四成,生活逼人的感受,往往是來自高昂的租金。再加上中產總有置業安居的夢想,面對現時就算是停下來的樓價,邊緣中產也只能望樓興嘆,更加強他們的無奈和挫折感。而這個夢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不是可以單憑個人努力,多兼一份職來解決。
房屋問題,是特區政府最關注,也付出最大力氣的工作。但問題的核心,是現時供應遠遠落後於需求,這個問題不解決,邊緣中產的問題也不可能解決。因為市民不止是要政策,更是要實實在在的房屋,就算政府重建居屋,最快要兩年後落成。而居屋的收入上限,也不能惠及所有邊緣中產,就算房委會再把收入上限往上調,建成出售最快也是幾年後的事情,還要各方人士高抬貴手,不要橫生枝節。而在供應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也不可能用其他特惠貸款等手段去幫忙,因為缺樓就是缺樓,再加資助,只會再推高樓價,也和政府政策自相矛盾。在這最關鍵的問題上,政府和邊緣中產,都別無他法,只能耐心的等待未來幾年的實際供應增加,未能直接解決樓房的問題。唯一可做的,就是在財政上稍為紓緩他們的壓力。所以邊緣中產,對2 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有所期望,是可以想見。
施政報告已成定案,中產一向不會太過依賴政府的政策去解決其個人問題。反而財政預算案對他們有更直接的關係,加稅減稅,又或者其他稅務寬減,都直接影響中產的財務狀况。退稅減稅,對上層中產而言,不過是錦上添花,邊際效益不算很大,但對挑着沉重生活擔子的邊緣中產,一些稅務上的減免,又或者現金回贈的「派糖」,就是期待已久的甘露。
一刀切減派糖邊緣中產反響大
在過去幾年預算案的討論,幾乎已達成一個社會共識,就是政府財政有相當盈餘的時候,作一些制度上的建設,在恆常開支上增加,比一次性的稅務寬減和派糖更有建設性,也可表示出政府的承擔。而現屆政府已先行針對老人和低收入家庭作出恆常的財政支援,而一些通過關愛基金作出的先導性資助,也陸續納入政府服務範圍之內,也是恆常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資源不是無限,財政盈餘也不是無限,加大了恆常的服務開支,無論是先前預計的200億也好,還是後來估計的100 億也好,也是相當數目。當恆常開支加大的時候,其實可以預告一次過寬減和派糖無可避免地減少。但如果一刀切的減,那邊緣中產的反響將會是最大。他們會感受到是由邊緣中產去支持基層,在過去的派糖措施中,是傾向人人有份的一刀切,但當可以再派的糖減少時,是否還要通派,還是會不通派,就要很小心處理,始終大業主、企業、上層中產和邊緣中產,對那粒糖的受用,絕不相同!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載於《明報》2014年1月28日
原圖:網絡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