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牛、義烏、我們的普選路(四)
慢牛、義烏、我們的普選路(四)

提起「一國」,自然有無限的陰謀論,不理客觀事實、未審先判的觀點。但我們讓事實說話:回歸時港GDP是中國的20%,如今只不足3%,預測10年後更只是0.5%。以7%增長計,屆時中國經濟增長便等於每年新增14個港。作為中國「零頭中的零頭」,如不是「一國」,只市地「在商言商」,其實中國實無需照顧香港。但中港一家,人就不會計較得失,才有照顧香港的滬港通及一周一行等政不是誰「明益」誰的問題:好比生兒育女,無論他最後高中元還是不見經傳,你都會用心栽培。


故此,借習近平主席的話,中港是「命運共同體」,生死與共,榮辱同存。國家讓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間接把國內的資本、人民的財產放在香港,某程度等於把13億人的命運放在700萬港人手中。明此理者自會明白,政府按基本法和人大決定提出的政改方案,合法合情合理,不存在中央要欺騙港人。相反,若我們的未來,讓一群不理客觀事實、不做功課,空談口號,只談政治不談民生,又不了解一國在過去20年以至未來對香港的重要性的人掌舵,實難令人安心。


中港淵源深遠、密不可分是客觀事實,但很多人未必了解箇中重要性。回顧歷史,二次大戰後,中國爆發國共內戰,大量國民為躲避戰火南來香港,令香港人口在1945年至51年短短6年間由60萬大增3倍至240萬。之後50年代韓戰,6、70年代文革及其後的越南難民又為香港帶來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多次的政經衝擊和移民,沒有令社會秩序崩潰,反而孕育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真正獅子山精神。自佔領行動以降,社會都談核心價值。但核心價值不是一時三刻就出現的,當大家把民主、公義等道德高地掛在口邊時,有否想過,其實早已植根香港大半個世紀的「核心價值」,正是廣納百川的包容心態?由何時起,我們由「四海皆兄弟,完全無問題」的東方之珠變成謾罵遊客的排外之都?


有人說這不足為患,因為香港是文明社會,只是有一批「沉默大多數」(silent majority)。對我而言,文明社會和沉默大多數是互不相容(mutually exclusive)的。主流民意應是最響亮的,否則最大聲的黨派、最出格的行為、最能搶佔媒體篇幅的動作,就變成主流。而真正的主流民意又不挺身而出,便是默許甚至縱容極端聲音。例如當大家拖著行李箱上街,都恨不得貼上「我是港人」時,這種恐懼便是我們承認和默許歧視非港人的鐵證。而當「沉默大多數」心知肚明這是歪事,卻默不作聲,便是鼓勵不文明少數佔領香港﹗如此水準的我們,又有何資格批評內地人缺乏同情心、各家自掃門前雪,見人發生車禍都不幫忙呢?到最後,有一天我們拖著行李箱被人踢,也是咎由自取,與人無尤。政改議題上,到底我們是像青島啤酒般先行第一步,還是任由那些只專注在文明社會必要但不充份條件、把事情政治化、專門拉布的人「代表」我們,而我們又不作聲?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5年5月11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