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麼不把對香港政改表達意見的文章刊登在一些與香港政府唱反調及支持泛民主派立場的報章上,令港人有機會聽到另一方面的聲音。我說曾經嘗試過,但發覺此舉難於登天。
眾所周知媒體除了堅持立場之外,還考慮到銷量及廣告收益;在一些言論管制較為嚴厲的地方,更需留意法律底線免遭封殺,防止觸犯誹謗之罪惹禍上身。香港雖說是個尊重「言論自由」的地方,但要在媒體上暢所欲言還是困難重重的。只要留意一下便會發覺傳媒壁壘分明:左傾、右傾、保守、激進、親中、反中、媚外、仇外、中立、立場飄忽∙∙∙∙∙∙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良莠不齊。雖說從中或可挑選到一些立場公正、言論中肯,可讀性較高的刊物,但過多的選擇也會令人眼花撩亂。只要一個不留神,便中了宣傳之毒也不知。
除了「社論」一欄是報章專用之外,副刊的篇幅也是留給他們的同路人或一些知名度高和具影響力的人,作為他們發表的園地。無名小卒如我輩,縱有千言萬語也感發揮無門。更令人失望的是名人發表的東西往往都是無聊之作,或借題發揮而另有所圖。
從過往經驗我發覺「宗教」也是一個不可亂闖的禁區。多年前我一篇正視西方宗教入侵中國大陸的文章,曾出人意表之外被刊登於多倫多一份華文報章上。如非漏網之魚,便永遠不會公諸於世。事後負責排版的職員再三提醒我不要再發放此類文章到報社去。他說這樣做除了浪費時間,便別無所用。
既然傳統媒體不易闖,唯有退而求其次。互聯網的誕生正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提供一個方便的平台給予公眾使用。作家一方面可自設網頁,也可將文章發放到一些公開的網站上。如「港人講地」的那一類網站,便有很多可讀性極高的文章。
《港人講地》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受歡迎的程度到底有多廣,直到如今仍沒有可靠的估計。我個人的貢獻微不足道,但仍盡心盡力而為。只要贏得一個知音人,我亦感到心滿意足。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