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行」宜從多角度思考
「一周一行」宜從多角度思考

中央政府在剛過去的星期一,落實停止向深圳戶籍居民赴港個人遊計劃發出「一簽多行」證件,而改為「一周一行」的簽證。根據報章報道,約二萬名內地跨境學童可能因為這項新措施受到影響。

個人遊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政策,調整個人遊措施內容亦是一個重大決定,社會對這項措施的成效和好壞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措施可有效杜絕水貨客來港把日用品掃光,但亦有人認為這涉及歧視。近日更有傳言指出,內地同胞極之憤怒,並認為港人也應該只可一周一行返內地,證明這項措施無意間,已經損害了香港與內地同胞的感情。

其實,在「內地個人遊」政策盤古初開時,香港的經濟正面對着亞洲金融風暴的挑戰,中央為了讓香港能持續發展,讓更多內地人民更加了解香港,以至中港融合進一步發展,才逐漸擴大內地個人遊開放的範圍。但無奈香港接待能力有限,太多內地旅客來港,難免對港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相信近期出現的反水貨客行動也只是引伸而致的一個問題吧!

水貨活動在香港並不違法,是一種正常的經濟活動,如果反水貨客行動是在合法、和平和理性的情況下進行,而且行動所針對的對象是真正的水貨客,而不是老弱婦孺和遊客的話,相信大眾都不會太反感。可惜早前的反水貨客行動都很誇張並禍及無辜。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與此同時,我也不認同此時此刻突然實施「一周一行」,因為這項措施與稅務無關,反而是關乎到民生的一項決定,為甚麼要在公布措施當天馬上實行,而不給予預告,讓雙非學童家長等有需要的人士去研究應變方案呢?再者這項措施是否針對走水貨活動?又能否解決相關根本問題呢?想到這幾點,我便感到很疑惑。

根據港府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香港走水貨的人士當中,有約六成人為香港居民,即是就算兩地政府推行了「一周一行」,亦無阻這班「港產」水貨客行動。自從新措施的消息傳出後,坊間便有傳言指,水貨集團以日薪港幣六百元聘用港人當水貨客。俗語有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試問單憑「一周一行」,怎能把水貨客問題堵塞住?

問題出現,可能是因為水貨客的「行李」為日常過關的人士造成不便,而他們在街上置貨時,又罔顧其他市民使用道路的權利,令街道變得擁擠。這其實是管理的問題,入境處和海關等部門應該與內地有關部門合作,加強截查水貨客;民政事務總署、執法部門及相關單位則應監管好公共地方和設施的使用問題。據聞,有地產商擬在邊境附近建設邊境購物中心,相信若這中心管理得宜的話,將可有效改善水貨客所帶來的問題。


補救關係 重建互信

從內地開放個人遊,港人發表「蝗蟲論」至近期的「反水貨客行動」,中港矛盾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走水貨活動上,而是在港人與內地人民文化未融合,且缺乏互相尊重和信任。中央政府為了幫助香港解脫經濟困境,開放內地個人遊,並實施一簽多行,至現時因為考慮到香港接待能力,而調整政策至「一周一行」,這一切都是中央為香港做的,顯示出祖國對香港的關心和關懷。

雖然,本人並不認同內地旅客「一周一行」的措施可以解決水貨客問題,但政策既定,便讓我們耐心靜候一段時間,再看其成效。不過,我認為在這項措施公布過後,政府目前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重建港人與內地人民的感情,補救彼此的關係和重建互信。而香港與內地人民亦需要互相釋出善意,深入了解對方的文化和習慣,學習如何彼此包容和共處。

原文轉載自《東方日報》2015年4月17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