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工廈的最後倒數
活化工廈的最後倒數

本文作者:梁浩然

工廈單位被市民私自改變用途,已是香港一個多年的怪現象。今時今日,大部份在香港買下或者租下工廈單位的人,其實已不是用來經營工業生產,而是用來擺放雜物或者招呼朋友,更有人裝修成音樂練習房、球練習場,也有人直接會把它當作倉庫。不少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也因為工廈租金便宜,租用單位作為創作室。

符合本港經濟效益

其實,隨香港的經濟轉型,當年工廠紛紛北移搬到內地生產,香港的工業大廈供應過剩問題曾經十分嚴重。當年很多工業大廈,不是空置,便是使用率很低,根本不符合社會,相反地,市區的地價卻不斷上升。政府看到有過千幢位於市區的工廠大廈沒有被充分利用,原打算物盡其用,在2009年推出了活化工廈計劃,想透過優惠政策推動業主合法改變其工廈為辦公、藝術創作、酒店等更有效益的用途,在市區增加土地供應,也可以為藝術創作者提供更多創作空間。政府當時打算放寬整棟工廈的用途改變限制,容許整棟工廈的用途改變為商業中心、酒店等。如果不拆卸原來的工廈,更可以免補地價。

未惠及藝術工作者

可是,這麼多年下來,成功活化的例子仍屬少數。反而,政府推出了活化工廈政策後,工廈租金卻節節上升,與政府最初打算扶助創意藝術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箇中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香港絕大部份的工廈,都是屬於私人擁有的,業主就算有意響應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但活化時,也會選擇一些投資回報率較高的活化目標,例如改建成為酒店,因此多年來其實未能惠及藝術創作者。

如無意外,政府將會在明年3月底叫停活化計劃。預計剩下來不足一年的日子,由於不少人仍抱有「趕上車」的心態,工廈的成交價及租金也會持續不斷上升。推行了多年的活化工廈政策,若在明年今日叫停後埋單一算,又是否能達到當年政府的推行政策所期望的目標呢?活化工廈政策自零九年開始,多年後也總算有個了結。尚有不足一年的時間,大家拭目以待。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轉載自《新報》 2015年4月10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